推动机制创新,切实增强新闻舆论公信力

新闻媒体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必须高度重视传播内容、形式、手段、载体的创新。中国边防警察报社的做法是:推动方法创新,切实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推动内容创新,切实增强新闻舆论引导力;推动载体创新,切实增强新闻舆论影响力;推动机制创新,切实增强新闻舆论公信力。

关键词:媒体创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创新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充分体现了对新闻传播规律和媒体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为新闻舆论工作顺应时代潮流、提高能力水平,指出了着力点和突破口。而新闻工作的实践充分说明: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四力”,即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推动方法创新,切实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

“不日新者必日退。”改革创新,是顺应媒体格局调整和舆论生态变化的现实需要。一个腔调难以唱遍天下、一种话语难以打动所有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根据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改革创新。近年来,《中国边防警察报》紧扣传播格局的变化,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突出媒体特色,精准定位受众,不断推动方法创新,做到同样主题、多样传播,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切实增强了新闻舆论传播力。

弘扬正气、鼓舞士气,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讲好边防故事,传播边防声音,阐释边防特色,汇聚边防正能量,是《中国边防警察报》的应尽职责。去年可谓是公安边防部队大树特树先进典型力度最大、也是成就最高的一年,突出的标志就是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普洱市支队支队长印春荣荣获人民军队的至高荣誉“八一勋章”。我们充分运用消息、通讯、综述、言论、图片等报道形式,通过事迹综述、人物访谈、报告文学等多手法,努力推动报道方法创新,严肃式、通俗式、解读式、关联式报道轮番登场,数读、图说、访谈等专题策划重磅推出,形成相同主题但方法多样的鲜活风格,生动刻画了可歌可泣、可敬可爱的英雄形象,达到了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提高传播力的目的。7月28日,中央军委颁授“八一勋章”和授予荣誉称号仪式隆重举行当天,我们在头版头条刊发《印春荣荣获“八一勋章”》的重头报道,还配发习近平主席向印春荣等“八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和证书的图片,并专门配发评论员文章《向“八一勋章”获得者印春荣学习》;第二版用整版刊发8000余字的报告文学《印春荣:独具虎胆、出生入死的缉毒英雄》。此后,我们又接连推出原公安部部长郭声琨与在京部党委成员接见印春荣并和他座谈、公安部边防局党委成员会见印春荣、云南省领导会见印春荣,以及公安边防部队广大官兵掀起向印春荣学习热潮的报道,营造出学英雄、表决心、见行动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推动内容创新,切实增强新闻舆论引导力

身处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专业的、稀缺的内容产品才是媒体的内在生命逻辑。为此,《中国边防警察报》带着“质量立报、内容为王”的这份初心,坚持聚焦中心、聚焦战场、聚焦基层,通过精心策划、精心编排,着力解决理论文章说教多、会议报道重点不明确、专版报道形式呆板等问题,突出重点、专题、深度报道,把上级的决策部署传递到基层去,让基层官兵明确上级意图在哪里、要干什么、怎么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切实增强新闻舆论引导力。

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我们迫切感到,新闻报道不缺素材,缺的是精品。很多同志都有这样的感受,一篇好的报道或评论,可以影响、感染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因此,我们注重运用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鲜活的语言,反映边防工作的生动实践,捕捉最生动的场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我们坚持精益求精,宁缺毋滥,要求记者、通讯员一定要走到基层中去,走到官兵中去,亲身体验,多花一番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创作出粘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力作,创作出有厚度、有力度、有深度的精品。党的新闻媒体应尊重新的阅读条件和习惯养成,强化正面宣传的内容创新,在讲究权威性、严肃性的同时更加注重趣味性、生动性、艺术性,甚至以工匠精神、学者追求来切割打磨、精心雕琢新闻作品,力求宣扬边防好故事、传播边防最强音。

去年5月,黑龙江北极边防派出所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戍边为民模范边防派出所”荣誉称号后,我们报社及时派出记者深入这个所实地采访,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总书记指出的“英雄模范身上体现的忠诚信念、担当精神、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实写照”这一表述,围绕忠诚信念、担当精神、英雄气概3个关键词,分别以《有一种气概叫耐得住高寒和寂寞》《有一种信念叫亲民爱民尽心尽力》《有一种担当叫为民护民尽职尽责》为题,采写了解读北极边防精神系列深度报道,以3个头版头条在报纸上隆重推出,稿件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用问题导向引领阅读兴趣。每个大标题下都是3个小标题,全篇构成9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每个部分都配有300来字的记者感言,形式和内容都非常新颖,详略得当地生动介绍了模范单位的典型事迹,鞭辟入里地剖析了荣誉为何取得的密码和基因,营造了向先进典型学习看齐的浓厚舆论氛围,赢得广泛好评。

三、推动载体创新,切实增强新闻舆论影响力

新闻舆论有没有影响力,载体是关键,队伍是根本,管理是保障。《中国边防警察报》是全国公安边防部队新闻宣传工作的主阵地,也是这支部队新闻舆论最主要的载体。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新闻舆论工作进入网络全媒体时代,媒体的发展更多地向电脑、手机等新兴媒体平台快速、多元化发展。推动媒体融合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唯有加强创新,才能增强发展动力。面对新媒体迅速壮大的形势,受众在哪里,新闻舆论工作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新闻舆论的阵地和着力点、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因此,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大胆创新,着力解决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问题,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掌握话语主动权,抢占新闻舆论工作的主阵地,切实增强新闻舆论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边防警察报社积极适应媒体格局、受众结构、传播方式分众化、差异化等新特点,主动适应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不断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载体、创新传播方式。我们结合全媒体时代发展趋势,着眼官兵需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切实改变以往“单一纸媒打天下”的旧观念,不失时机推动融合发展。在技术上,我们借助新兴媒体,打通并用好同受众信息交流的新渠道,努力推动《中国边防警察报》、中国边防警察网、“边防e家”深耕、互动、集成宣传模式,着力形成“报、网、端”一体化、全方位、多声部的传播矩阵,真正从“+互联网”转向“互联网+”,让媒体融合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变简单的叠加效应为战略融合效应,打造新型融媒体载体,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以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赢得新媒体条件下的传播优势。

四、推动机制创新,切实增强新闻舆论公信力

新闻舆论工作创新,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增强新闻舆论工作公信力的迫切需要。事实说明,没有公信力的媒体就没有影响力,没有影响力的媒体就谈不上引导力。

为此,我们报社通过推动机制创新,切实增强报纸的的公信力。首先是借鉴市场机制,遵循市场规律,准确把握读者的阅读习惯,改进本报采编工作,不断提高稿件的思想性、感染力,努力使宣传报道“既叫好又叫座”。其次是不断完善联动机制,深化“走转改”活动,固化“下基层当兵”“边海防纪行”“新春走基层”等经验做法,建立完善与基层部队联动宣传的长效机制,使报纸刊发的稿件更有亲和力。切实增强新闻舆论公信力,最根本的是建强新闻工作者队伍。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大力开展新闻采编人员岗位练兵活动,推行“三个一”工程,即:每人至少参加一次业务培训,每季度邀请一次专家辅导,每人牵头一次“走基层”活动,不断提升编辑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同时,积极拓展编辑人员后备力量,大胆地把基层的年轻同志放到编辑岗位上锻炼,通过建立评比制度、完善新闻人才库、表彰优秀记者通讯员等措施,发现、培养新闻人才队伍。报社着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业务能力培训和实践磨砺,努力培养一批官兵认可、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造就一批全媒体、专家型人才,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我们进一步健全新闻宣传人才奖惩激励等机制,积极开展向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本报总编辑王超杰,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本报记者杨玺,第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最佳选手、本报记者陈莉学习活动,增强采编队伍荣誉感、自豪感,激励大家一心一意干事业、创佳绩,努力培养采编人员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

与此同时,我们严格把好审稿、改稿、校对、审核等环节,强化专业校对力量,改进和完善报刊审读员制度,开展“有奖挑错”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编校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感,切实减少差错率。同时,坚决杜绝虚假新闻、新闻抄袭、失泄密、不当炒作等问题,确保新闻出版绝对安全,以此增强报纸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