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嫂眼中的战友情是这样的……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 作者:朱彩莲

我的丈夫是一名转业老兵,70年代曾在原上海警备区某团防化连服役。

前段时间,我有幸参与了我先生原部队部分战友组织的“千里寻战友”活动,先后到了河南淮阳、孟州,山东滕州,江苏靖江、南通、常熟等地。

每到一地,我的情绪都会被老战友久别重逢的喜悦所感染,也为当地战友的热情所感动。

河南·淮阳

40多年没见面,

脑中风的老人还能一一叫出战友的名字

在淮阳,有一战友因病住院10来天了,听说我们来了,还没痊愈就非要出院,还让自己的儿子、女儿、外甥开车前来接送,并且足足等候了两个多小时。当我们从长途汽车上下来,第一位下车的首长与其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场面催人泪下。

中午就餐时,问起有一位叫刘文进的战友为什么没有来,当地战友回答是身体不好,脑中风了,只能坐在轮椅上,所以来不了,并劝说我们并非一定去看他,因为这位战友住得比较远,路况也不太好,车很难开。他们会把我们的问候带给他的。但我们一行一致认为,既然来了,就要和每一位战友见一面,一个都不能落下。

于是,吃好中饭,我们立即驱车出发,在淮阳的乡村公路上行驶了将近两个小时,来到这位战友的家里,这位战友坐着轮椅在自家院子里迎接我们。看到我们来了,异常激动。

奇怪的是,虽然时隔40多年没见面,但对于看望他的战友,他都能一一叫出名字,甚至对有些战友的特长、爱好、在部队时的工作岗位都记得清清楚楚,对于其在部队的经历,讲起来更是滔滔不绝。

千里寻战友!军嫂眼中的战友情是这样的……

 

刘文进(前排右三)和战友合影

我退休前是从事医务工作的,深知脑中风的人记忆力是有障碍的,而且会经常犯糊涂,而眼前这位战友对于40多年前部队的情形记得竟然如此清晰,没有对部队生活和对战友刻骨铭心的怀念,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说军旅生活已经融化在他的血液中,结合在他的灵魂里也不为过。

听我先生讲,这位战友在部队时,当过首长的警卫员,是个标准的帅哥。现在看到他身体状况不太好,好几位战友流下了痛惜的泪水。

面对此情此景,我感慨万分,也感动于真挚的战友情。但愿我们的探望,能给他增加一些生活的勇气,坚强地走完人生道路的后半程。

河南·孟州

北京和西安的两名战友,专程赶来孟州相见

在河南孟州,我们见到了两位原本在外地生活的战友,前者从部队退伍后一直在西安工作至退休,并且已经在当地安家;后者长期在北京儿子处照看孙子。

事先我们一行并没有告知他们要去孟州,但听说有战友要去探望,两人就分别提前从西安和北京回到孟州,全程陪同我们两天。

千里寻战友!军嫂眼中的战友情是这样的……

 

老战友在河南孟州相聚。

结束行程后,我们到旅店服务台结账时,服务员讲已经有人结了,当我们要留下钱让其转交时,服务员说什么也不收,说付钱的人有交代,收了钱她不好办。

问她付钱的人是谁,也不肯说,后我们把钱硬要给前来送行的战友,遭到了拒绝。迫于上车时间已到,我们只好无奈地离开。

这事使我感到有些不安。我们想寻访战友的本意是享受久别重逢的喜悦,延续在部队时的战友情谊,但不能加重当地战友的经济负担。我想其他战友和首长一定也是这么想的。

江苏·常熟

听77岁老连副讲述防化连往事

在常熟,我们去探望老副连长吴如宝。吴老1959年入伍当兵,1979年转业回地方工作,今年已经77岁高龄,身体非常硬朗,精神也很好,军人气质不减当年。

看到我们一行千里迢迢去看望他,吴老激动得像个年轻人。对这些当年在他眼中的兵娃子们问长问短,有说不完的话。

千里寻战友!军嫂眼中的战友情是这样的……

 

吴如宝

听战友们讲,由于吴老经历了连队从组建到撤编二十几年间的大部分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连队发生的大小事件,都记在他的脑子里,因此他就是连队的活档案。

他回忆说,1959年5月,防化连组建不久,就接到上级支援上海宝山县浏河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命令。这是一场时间紧、任务重的硬仗。

一个多月时间里,全连指战员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日夜奋战,用铁锹挖、双肩挑、小车拉,最终提前完成了任务。

老乡们说,以前只是听说人民解放军如何英勇,这次亲眼目睹他们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此玩命地干,真是好样的!

吴老还说,防化连不仅在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上毫不含糊,而且在军事技术上也是响当当的,在全军小有名气……

在一次原南京军区司令部组织的大比武上,连队派出了技术尖兵参加。比武中两名战士表现突出,力克对手大获全胜,其中一名战士的“立姿喷火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被誉为“喷火英雄”,为连队赢得了荣誉。

吴老在连队时,军龄最长、年龄最大。而他们有些战友入伍时只有十六七岁,在入伍前过着从家门到校门的生活,从未离开过父母。

入伍后面对部队严格的纪律和艰苦的训练一时适应不了,吴老就会像兄长一样去关心照顾,所以大家都很喜欢他、尊重他。

江苏·南通

老班长朱方明: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亲历者

离开江苏常熟,我们一行又去南通探望老班长朱方明。驱车到了朱班长的家乡竹行镇,朱班长和他弟弟开车前来迎接。而他爱人、儿子、媳妇已在饭店为我们订下了丰盛的午餐 。

千里寻战友!军嫂眼中的战友情是这样的……

 

老班长朱方明(左一)

在交谈中我了解到朱班长在部队时当过防化侦察兵,训练刻苦,待人热情,关心战友。遇到抢险救灾、抓捕罪犯等危险系数较高的突击性任务时,总是毫不犹豫地冲在最前面。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时,他曾带着防化侦察器材到祖国西北大漠现场对氢弹爆炸产生的各项数据进行采集、记录、分析。

因为保密需要,当时上级下达任务时说的是专业培训。2个月后任务完成,回到部队,他从未向战友们提起此事,大家也只当他完成专业培训任务后归队了。

千里寻战友!军嫂眼中的战友情是这样的……

 

资料图: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在场的工作人员欢呼雀跃。

1982年,朱班长从部队转业到地方,被安排在一家轻工机械厂做行政工作,默默工作了20多年,也没有向亲友同事讲起过此事。直至这次战友聚会,才第一次向我们详细地讲述了他这段终身难忘的经历。

当我们问他为什么会把这段经历在心底埋藏了整整50年?他的回答是当年接受任务时,上级首长要求保密。普通的语言,却是一个老兵无论到了什么地方都不忘初心,对部队纪律执着坚守的最佳诠释。

千里寻战友!军嫂眼中的战友情是这样的……

 

寻访老战友的一行人合影(前排右三为朱方明)

通过寻访,我对我先生的这些老战友的生存状态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其中不乏通过自己艰苦努力,小有成就的战友。

孟州的张恒玉,经过二十几年打拼,自己生产医用玻璃器材的企业有了一定规模;

靖江的严仲和,从一名普通的汽车驾驶员,成长为企业老总;

滕州的梁西银,担任村支书二十几年,带领村民把一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的新农村,被评为当地的明星村支书;

同是滕州的孙处顺,从小饭馆起家,发展到征用几亩土地,建造农家乐形式的酒店,并且亲自掌勺,学习钻研食谱,做出了大饭店也难得一见的美味佳肴,经常有外国人慕名前去就餐,其生意可见一斑。

我们为这些成功的战友感到欣慰,为他们点赞。

经过这次寻访,我对“战友”二字有了新的理解。在部队服役时,他们朝夕相处。一同学习,一同训练,一同站岗,一同成长。遇到荣誉,互相谦让;遇到危险,争抢上前。如在战场上,面临生死抉择,我想他们一定会用牺牲自己生命的代价来换取战友的安全。

感谢现代科技把我们带入网络时代,使战友们又享受到相聚的欢乐。如今,他们虽然有的已经步入老年,有的正在迈向老年的行列,但他们的军人风采依旧,当年军旅生涯锤炼而成的军人血性犹存。一旦发生战争,只要部队首长一声令下,身体条件允许的战友们一定会听从祖国召唤,重新集结在八一军旗下,奔赴前线并肩战斗。若有战,召必回!

这就是战友,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千里寻战友!军嫂眼中的战友情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