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大学毕业的钱永刚:如果我不是钱学森的儿子,可能得到的更多

34岁大学毕业的钱永刚:如果我不是钱学森的儿子,可能得到的更多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钱氏家训》

少有人知,“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是吴越王钱镠的第33世孙。钱家有635字的家训,在这个家训影响下,钱氏家族人才辈出,钱学森是最为如今的世人所熟知的。人们大抵知晓钱学森“走到哪都抵五个师”这句话的产生背景,也了解他的艰难回国路。科学与政治的纠葛,几乎构成了他一生的主线。

身为钱学森之子的钱永刚与他关系如此紧密,又怎会逃离开时代的漩涡呢?钱学森回国使我国的原子弹发射至少推进20年。但若他没回国,其子钱永刚也不会直到34岁才上大学,40岁才拿到硕士学位了。钱永刚曾说:“如果我不是钱学森的儿子,可能得到的更多一点。”

34岁大学毕业的钱永刚:如果我不是钱学森的儿子,可能得到的更多

 

那艘改变命运的邮轮

钱学森于1911年出生于上海,自小便成绩优异。23岁时,他自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又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庚款留美学生。彼时的中国科技较为落后,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还成了大科学家冯·卡门最得意的弟子,与其一起建立了“卡门-钱学森”公式。

钱学森在美国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空气动力学、火箭、导弹等,由于其确有真才实学,成就斐然,他一直做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1947年,他和女高音歌唱家蒋英结婚。次年,便生下了长子钱永刚。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和夫人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想回到中国效力,遭到美国阻拦、抄家、拘留……

34岁大学毕业的钱永刚:如果我不是钱学森的儿子,可能得到的更多

 

最终,在我国领导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钱学森才携家人在1955年登上一艘邮轮。彼时人们只在意钱学森的回归,却少有人注意钱学森在甲板上跑来跑去的一双儿女——7岁的钱永刚和5岁的钱永真。这艘船改变了钱学森的命运,改变了我国导弹和火箭的发展历程,也将钱永刚的人生导入另一个轨迹。

回国后,钱学森将自己在美国的多年经验和所学知识全部奉献给了中国的国防事业。他是我国两弹一星的功臣,也是我国载人航天的奠基人,还获得了我国科研人员的最高荣誉——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因感念其奉献,他逝世后,享国葬礼。国家还在人民大会堂为其举办“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34岁大学毕业的钱永刚:如果我不是钱学森的儿子,可能得到的更多

 

钱学森的庇佑和连累

但是钱永刚生在1948年,刚回归时才7岁,可谓是和新中国一起成长的。他经历了我国成立初期的阵痛。1966年,他正好18岁,可成绩优异的他像所有学生一样,都没有学上。他索性抓住一个机会,参军入伍,在部队做技师、技术助理员,也算没有完全丢下数理化。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钱永刚因着出身受到了点“特殊照顾”。他表现第一时,怎么也入不了党,被调走后,连里表现第二的人入了。其人生像这样几乎停滞十年。直到恢复高考了,钱永刚心有不甘,便重新参加高考。最终,他考上了大学,但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毕业时却已经34岁了。当时同班同学中,最小的学生比他小了整整十岁。

当时中国的计算机科学并不发达,钱永刚便和其父亲钱学森一般赴美留学,进入父亲曾就读过的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值得一提的是,钱永刚是免试入学的,这和钱学森还有点关系。不是说钱学森为儿子打过招呼,而是当时他刚从美国监狱出来的时候,加州理工学院的院长曾主动鼓励他,让他为了儿女而奋斗,承诺他们可以免试进入加州理工学院。

34岁大学毕业的钱永刚:如果我不是钱学森的儿子,可能得到的更多

 

钱永刚直到40岁才拿到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从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还在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清华大学等高校做兼职教授。其实,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钱永刚是处处受其父钱学森的荫蔽的。他也说过自己沾了父亲的光,不用为了谋生东奔西跑,还能有“看闲书的自由”。

不过,钱永刚曾喟叹,若有如果,如果当时父亲没有回国,他的人生没有停滞十年,学业也不会这么折腾。但钱永刚也只是发发牢骚,他知道人生没有如果,对如今的生活也很知足。父亲的回国使得中国有了强有力的国防,他能在站起来的新中国从事热爱的职业,发挥自己的所学所得,为国尽一份力,已然足够。

34岁大学毕业的钱永刚:如果我不是钱学森的儿子,可能得到的更多

 

孩子眼中的不称职父亲

有人曾问过钱永刚对于钱学森的评价,他表示,父亲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不假,人们可以挖掘他的真事,可以敬仰他,但不可以杜撰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强行感动,不然,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这是从钱学森的社会身份来评价的。但是从家庭方面,钱永刚却表示,父亲这个角色他做得不太称职。

钱学森曾说,如果他有时间,能每周给钱永刚出道题,以使儿子将来绝对能考上心仪的大学,将来为社会和国家做更多贡献。但是他食言了,因为他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全部奉献给了国家,不得不对孩子有所亏欠。

34岁大学毕业的钱永刚:如果我不是钱学森的儿子,可能得到的更多

 

“钱学森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这个评价得到了钱家一家,包括钱学森本人的认可。他们虽然心怀遗憾,却每每一笑而过。“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这句钱氏家训时时刻刻回荡在他们耳边,让他们能为了国家,为了大家,忍下小家的这一点委屈。

不过,钱学森虽然更多地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国家的国防事业上,没有刻意教导自己的孩子,潜移默化中对他们其实也有着言传身教。1957年,钱学森曾因优秀的成果获得一万块奖金。那个年代,这绝对是笔巨款。但是钱学森姓钱却不爱钱,他将这些钱换成了计算尺,捐给了大学。这笔钱是钱学森的科研奖金,他却将之捐出,为中国的科研培养人才。

34岁大学毕业的钱永刚:如果我不是钱学森的儿子,可能得到的更多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钱学森对名利其实并不看重。如果看重的话,他当时也不会义无反顾地放弃美国的优渥生活,回到中国进行筚路蓝缕的建设了。在这种亲身示范之下,钱永刚对名利也不太在意。他觉得人只要能对社会和国家有用,实现价值,年年都有小进步,便很幸福。他对儿子也是如此,并不强求他像钱学森一样成为伟人,只希望他人生之路走得顺心点。

《钱氏家训》中,关于个人的教导和《礼记·大学》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它没有强调每个人都要成为伟人,成为万户侯。如钱学森一般生于战火中的伟人先辈们委屈小家,为国为民奋斗,砥砺前行,所图的便是后人不用牺牲什么,不用都成为伟人、英雄。后人只需按部就班地生活着,能在岗位上安稳地为国做力所能及的贡献,这便是他们最大的期望。

34岁大学毕业的钱永刚:如果我不是钱学森的儿子,可能得到的更多

 

总之,世上最现实的就是时间一去不回头,正如当时钱学森为了建设新中国,不回头地离开条件优渥的美国一样。世上更没有如果,所以,钱永刚只能既受到父亲的庇佑,又受到父亲的连累,做个40岁的硕士毕业生,不会得到更多。

正如钱学森不在乎名与利一般,受到父亲言传身教的钱永刚也不在于名与利。而有的时候,名与利这种东西,恰恰是无心栽柳柳成荫的。正如当时钱学森放弃美国的名与利之时,他并不知道自己之后会有“中国导弹之父”的荣光。而这样的人越多,中国崛起越有希望。钱学森算一个,钱永刚算一个,接下来还有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