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科技人员扶贫记》张义方:蚕丝有价 真情无价

《“三区”科技人员扶贫记》

张义方:蚕丝有价 真情无价

中国科技网记者 马爱平

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陕西省农业科技110服务专家、安康市蚕桑学会秘书长张义方生在贫民家庭,长在农村,长期的生活体验使他深知农民的疾苦。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无闻的工作,由于在蚕桑新品种选育与引进应用、省力化养蚕技术研究、蚕桑资源开发等方面,创新性突出,成效显著,先后获得安康市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安康市优秀人才、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陕西省青年科技奖、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三五”人才、安康市优秀人才等荣誉。

自2014年以来,张义方在“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工作中,被选派到安康市蚕桑主产县平利县进行科技扶贫,他更是如鱼得水,全身心地投入到蚕桑技术服务工作中。

在工作中,他深入生产一线,深入蚕户,广泛开展调查摸底工作,认为平利县蚕桑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就是蚕桑生产形式单一,没有走出“一根丝”(栽桑―养蚕)的传统生产模式。为此,他从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入手,逐步改变蚕农的思想观念,通过以点带面的工作法,建立科技示范典型蚕户、典型村镇,带动平利县蚕桑产业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他,首先在平利县蚕桑大镇西河镇,选择思想开拓、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具有一定号召力的农户―东坝村党世安,作为工作的突破口,他多次耐心细致的与党世安进行交流,制定发展规划,引导党世安流转东坝村成片桑园200余亩,开展专业化养蚕生产。

为了解决养蚕生产蚕室建设成本高的问题,张义方将大棚技术与养蚕生产紧密结合,指导建设养蚕大棚;为了解决养蚕生产劳动强度大的问题,他积极进行技术创新,进行简易化、省力化养蚕;为了解决桑园土地利用率低的问题,他指导开展桑园立体种植和养殖工作。

经过两年来的发展,党世安在桑园中建成500多平方米的养蚕大棚两个,解决了桑叶运输问题,全面普及应用了小蚕饲育标准化、大蚕饲养省力化、消毒防病机械化、熟蚕上蔟自动化技术,提高了蚕茧产量和质量,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力成本。

过去每人每季最多能养蚕1.5张,应用省力化养蚕技术后,每人每季可养蚕4张左右,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年养蚕由2014年的45张增加到现在的185张,蚕茧单产由36.2公斤提高到40.6公斤,收入也由去年的5.8万元增加到近26万元。

在桑园土地利用方面,张义方也进行了大胆尝试,在非养蚕季节(深秋至次年早春)积极开展了桑园套种马铃薯以及蔬菜等作物,在养蚕期内进行桑园养鸡,均取得了较好效果,桑园土地种养殖收入超过15万元。长期聘请劳力4人,聘请季节性劳力5―8人,解决了个别农民就近打工的需求,成为名副其实的养蚕专业户,带动了周围农民养蚕的积极性。

在了解到平利县西河镇待业青年操世洲想创业的需求后,张义方向其介绍桑叶中含有降糖的成分,介绍国内桑叶开发情况及应用前景,联系外出考察,使操世洲对桑叶开发产生了浓厚兴趣,指导注册了平利县福臻茶业公司,购置桑叶茶加工设备,建设生产厂房1000多平方米,并在今年6月份进行了试生产,截止目前生产的2吨桑叶茶投放到市场,销售良好,并有10余位茶叶销售人员主动提出要求,进行合作销售。

张义方在抓好科技扶贫典型的同时,积极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普及应用蚕桑新技术,先后在平利县开展了人工饲料育、简易省力化养蚕等技术应用工作,提高了蚕农栽桑养蚕技术水平,带动全县蚕茧单产提高2.1公斤,仅此一项平利县蚕农增收140万元以上,得到了蚕农的一致好评。

“把自己所掌握的蚕桑技术,应用到农村产业发展中,让更多的蚕农从中受益”是张义方的不想追求,这也是他长期坚持的目标。在了解到今后的工作时,他说:我要继续扎根在农村中,开拓视野,抓好典型示范的同时,指导更多的农民转变发展观念,走出传统的栽桑养蚕模式,逐步实现栽桑不仅仅是养蚕,更多的是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中谋求发展,要在桑枝、桑叶的多元化利用上下功夫,让更多的蚕农在多元化发展上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