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生:把科技种子撒遍秦巴山川

  自打扎根秦巴山区,30多年时间里,陕西理工大学教授李新生带领团队致力于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间接创造了近百亿元的经济效益,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陕西理工大学坐落于秦岭巴山之间,虽然地理位置不占优势,但却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生物资源。长期以来,这些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李新生在接任陕西理工大学生物系(现为生工学院)主任后,对秦巴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他说:“我们这里地方虽然偏僻,但是胜在具有资源优势。我们要像游击队一样,善于打小仗、细仗,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从此,李新生带领自己的团队,紧紧瞄准秦巴山区的生物资源,在科研立项、发明专利、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侧重于学科应用,力促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这一坚持就是30余年。

  洋县盛产黑米,1980年当地就已建起黑米酒厂,但由于工艺水平不高,消费观念不对路,企业一直处在濒临倒闭的边缘。李新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黑米色素机械化生产工艺研究”转让给该厂,并组成科研团队对企业进行生产指导,终于使该项目实现了由实验室向生产一线的转移,救活了一个厂子。

  秦岭深处的留坝县已有40多年西洋参种植历史,但因为没有深加工工艺,产品一直在低端徘徊。李新生和他的团队冒着酷暑严寒,进行考察、论证、实验、洽谈,经过多年辛勤工作,帮助留坝县佳士森中药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完成产品技术升级,其合作项目“仿生态西洋参保鲜技术开发及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公司生产的保鲜西洋参、西洋参果酒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地区。

  李新生明白,一个能做事的团队是“带”出来的,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不光把团队组织起来,还要把团队成员带进实验室、工厂车间和山间田野,带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让老师们尤其是博士和年轻教师大展拳脚,实现抱负。

  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长年累月、不分昼夜的工作节奏,使李新生积劳成疾。2007年3月8日,李新生刚刚作完一场专题报告,便昏倒在地。师生们见状连忙把他送到医院,最终,医院诊断为消化道恶性细胞间质瘤,这是一种罕见的癌症。经过手术治疗,李新生的病情一天天好起来,出院回到学校,他便拖着虚弱的身体又投入到了繁忙的工作中。

  2013年10月,学院申请到汉中市发改委的一个科研项目,他不顾病魔在身,毅然带领科研团队做项目论证和规划,连续几个月每天都熬到后半夜。妻子埋怨他不顾身体不要命,他总是解释说:“时间不等人,有多少光热都要早点发出来。”

  多年来,李新生和他的科研团队获得发明专利十多个,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多项,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十多部;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作科技咨询40多次,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30多个,提供就业岗位70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