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新:监管部门正紧跟市场用金融科技提升监管效能

  中证网讯 (记者 徐昭) 6月3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巡视员、副主任,中证监测总经理赵立新在2017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技术驱动下的普惠金融创新”分论坛上表示,面对金融科技给金融市场带来的挑战,监管部门作为市场的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正在紧跟市场发展趋势,因时、因势而变,用金融科技武装自己,坚持底线思维,提升监管效能,维护市场稳定运行。

  赵立新强调,金融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到金融领域,引发变革的,也给市场稳定运行带来负面影响,资金流动变得更为频繁,风险传染渠道更为复杂,违法违规的行为更加隐蔽,也隐含了不少风险隐患。

  第一,顺周期特征及交易行为趋同可能加大市场波动。例如智能交易虽然能够快速、准确地捕捉到市场的变化,但是这种典型的趋势跟随策略会强化市场当前的走势,从而放大市场波动。同时由于大量的程序化交易,采用算法较为类似,其交易行为也将表现出一种高度的一致性,特别是在极端情况下,这种在科技场景下的羊群效应将触发集中抛售,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给市场带来极大的冲击。

  第二,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相互加强。金融科技完全或主要依仗于技术系统,而在系统设计时隐含着一些技术上的缺陷,可能给市场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例如2012年8月1日发生的骑士资本事件就是如此,骑士资本公司是美国一家知名的量化交易机构,由于其服务器升级过程中出现了疏漏,在当天开始后45分钟内向纽交所发送了数百万的错误订单,导致150余支股票出现了异常的大幅度波动,并引发了熔断。所以科技的应用实际上加深了或者是扩大了操作风险。

  第三,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遇到了一些挑战。很多客户的收益目标可能是较为模糊的,其风险承受能力为难以准确度量,往往需要主观的综合判断。依据客户调查问卷及行为数据对其进行分类,本身也是一个模糊匹配的过程。这就对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较为苛刻的要求,如果我们完全依靠机器、人工智能对投资者进行判断和筛选,很有可能把不合适的投资者引入到市场中,突破了投资者保护的底线。

  赵立新强调,面对金融科技给金融市场带来的挑战,监管部门作为市场的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正在紧跟市场发展趋势,因时、因势而变,用金融科技武装自己,坚持底线思维,提升监管效能,维护市场稳定运行。

  第一,探索智能监管。目前境外监管机构正在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发现违法违规交易的准确率,同时能够识别出新的违法违规行为。例如美国金融监管局正在开发智能监管系统,无需预先编程输入已知的知识或答案,就可以更快速、准确地理解哪些情况需要预警,通过自学判断何种交易模式,最终需要执法介入,从而正确标记违规行为。甚至包括此前尽管中从未发现的违规方式。美国证监会正引入机器学习的方法预测投资者行为,评估市场风险,发现潜在的欺诈和监管部门的渎职。国内机构也正在积极地借鉴境外的监管经验,常识利用大数据对投资者和上市公司进行画像,便于进行更有效的行为分类监管。刻画金融机构间的网络拓扑结构,以掌握风险、传导路径,并进行压力测试。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开发交易监察模型,提高对新型市场操作行为的识别效果。

  第二,完善市场监管的基础设施。区块链技术有助于降低市场主体间的信任成本、协作成本、审查成本和操作风险,提高交易后处理环节的效率,可以有效地改善交易结算系统等市场基础设施,在境外市场中纳斯达克推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私募股权交易平台。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韩国证券交易所,也正在积极开发类似的交易系统。

  “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资本市场的大数据中心,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集中整合证监期货行业全市场的数据,紧跟市场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探索智能监管的新模式。”赵立新透露,一是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各监管业务条件之间、各市场之间的信息关联,实现跨交易所、跨境、跨账户的交易运行监控,努力提高监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升违法违规线索的发现能力。

  二是进一步整合全市场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深挖数据金矿,搭建能够模拟市场环境的计算实验平台,增强对市场走势和市场主体行为的预判能力,对监管业务和流程进行集中的再造,真正实现人在做,云在看。

  三是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金融理论的分析和大数据的优势,探寻、验证甚至创立我国资本市场有关理论和方法,构建资本市场运行及系统性风险,监控监测指标体系,开展政策效果的检验和评估,努力成为市场决策者的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