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陕西“硬科技”产业——2017丝博会媒体行见闻(二)

  东方网记者田雨霖报道:如果说昨天媒体行参观的是“接地气”的企业,而今天则是装满“硬科技”的一天。

  创新港中西部“硅谷”小镇

  2015年10月8日,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共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地处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是教育部与陕西省合作共建、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咸新区校区联建,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及地方发展的国家级项目。

  创新港发挥以西安交大为代表的区域科教资源优势,搭建合作转移创新成果的高效平台,打造具备科技资源“吞吐”能力的创新“港口”。先期建设“科创基地(校区)”、“智慧学镇”等试验区,并逐渐推广试验成果,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终建成“政校企社、产学研创”为一体的创新港区。

  据了解,科创基地直通地铁5号线,连接西安交大兴庆校区。这里将建成14平方公里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区、10平方公里的创新园。预计到2018年底,涵盖配套公寓、医院、学校和5000亩渭河湿地公园的“硅谷”小镇将完工。

走近陕西“硬科技”产业——2017丝博会媒体行见闻(二)

走近陕西“硬科技”产业——2017丝博会媒体行见闻(二)

科创基地在建

  打造绿色生态的海绵城市

  2013年12月12日,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5年4月初,国家住建部、水利部及财政部开展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申报评选,西咸新区成功入围,成为首批试点城市西北地区唯一的示范点。

  目前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共构建了三个层次的海绵体。一是修复新区内所有的河湖水系,二是保育新区内原有的绿色生态本底,三是在城市内部构建城市绿网。第三个层次的海绵体是在城市内部构建城市绿网,规划星座城市,打造小路密网、布局分散式绿地,打破原来的大水泥盖子,让雨水在城市内部自由顺畅的迁徙。目前我们在城市的四类地块(建筑小区、市政道路、绿地公园及区域水系)中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生态草沟、透水铺装、调蓄池等海绵设施,对雨水进行就地消纳、净化过滤,经净化的雨水可直接涵养补充地下水,还可存储在雨水调蓄池,干旱的时候再释放出来加以利用,如绿地浇灌,道路清洁等。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海绵体和绿色空间,不仅能缓解城市内涝、减轻热岛效应,更给城市带来综合的生态环境效益,创造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走近陕西“硬科技”产业——2017丝博会媒体行见闻(二)

西咸新区海绵城市研究试验中心

  丝路云枢纽、西部云高地

  2013年12月4日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与西咸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建设微软五大合作项目,并筹划在陕西省建立西部首家微软创新中心。

  这是微软在中国第一家以产业培育、企业孵化、技术咨询等为核心的创新中心,也是微软在中国一次性投放资源最多、规模最大、业务最广的创新中心,被微软誉为全球的一项“灯塔项目”。

走近陕西“硬科技”产业——2017丝博会媒体行见闻(二)

微软工程师体验VR技术

  微软创新中心还拥有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研究与创新、IT技术与方案咨询两大业务,积极配合西咸新区的发展战略进行应用研究和创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以及解决方案的咨询。

  让"硬科技"成为西安的新名片

  2017年6月3日下午,2017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第21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高新区专场签约活动举行。西安高新区与39家企业签订38个项目,涵盖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总投资额超过400亿元。

  作为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地,西安高新区投资环境优越、产业实力雄厚、基础配套完备、服务设施一流,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魅力新区,更是一片极具活力的投资热土。当前西安发展已驶入快车道,全市上下围绕“聚焦369,振兴大西安”的奋斗目标,奋力“追赶超越”,加快“奔跑冲刺”。高新区也谋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吹响了“聚力5882,实施三次创业”的发展号角,将招商工作作为高新区发展的“一号工程”,紧盯“五资”大招商,牢牢坚持“项目为王、项目为先”的发展战略,抓服务、优环境、求实效,发挥“五星级店小二”的服务精神,促进了众多高端产业项目竞相进驻。

走近陕西“硬科技”产业——2017丝博会媒体行见闻(二)

西安高新区

  中国“硬科技”理念的提出者和倡导者米磊博士曾说道:“在创新驱动发展及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下,西安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也再次坚信着西安未来的发展的无限可能,我曾将美国硅谷的发展史与西安做过对比:硅谷的崛起的要素如科教资源优势、科技企业孵化、创新生态雨林等,西安并不匮乏,甚至远远优于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