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逝世 享年98岁

[摘要]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日前,吴文俊院士在家不慎摔倒,因脑出血入院治疗。

自动播放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数学大师吴文俊逝世 享年98岁

正在加载...  

北京5月7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国)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今天发布讣告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5月7日7时21分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98岁。

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6年到中研院数学所工作。1947年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留学,1949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随后在法国国家科学中心任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吴文俊于1951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任职。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常委、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名誉所长。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吴文俊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他的工作是19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1970年代后期,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他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的工作对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影响深远。

吴文俊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0)、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6)、首届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994)、邵逸夫数学奖(2006)、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1997)。

【吴文俊日前因摔倒导致脑出血】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逝世 享年98岁

2017年4月1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专程来到北京医院,看望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98岁高龄的我院吴文俊院士。我院副院长高小山和党委副书记武艰陪同。

日前,吴文俊院士在家不慎摔倒,因脑出血入院治疗,白春礼院长对此十分挂念,得知吴文俊院士病情稳定下来之后立即来到医院探望。病中的吴文俊院士还十分虚弱,但一看见白春礼院长立刻握住了他的手说:“真没想到,你在百忙之中还来看我。”白春礼院长立刻回应说:“应该的,大家都很关心您,我代表科学院、代表院党组来看您,希望您早日康复。”

随后,白春礼院长向主治医生询问了吴文俊院士的病情。据悉,吴文俊院士经治疗后病情趋于平稳,出血已基本吸收,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嗜睡的情况也大大缓解,再调理两周有望下地行走。主治医生笑称:“爷爷很可爱,也很配合治疗。”白春礼院长向医护人员表达了感谢,并叮嘱医护人员和家人照顾好吴老的日常起居。看望过程中,白春礼院长一直紧握吴文俊院士的手,并告诉大家:“吴老握得很紧,很有力气。” (来源: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吴文俊生平:好奇心驱动数学人生】

熟悉吴文俊院士的人,都说他可爱开朗、充满活力,对未知的新领域永远充满着好奇心。基础研究是“好奇心驱动的研究”,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好奇之心驱动着吴文俊在数学王国里自由探索,乐此不疲。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逝世 享年98岁

资料图:吴文俊先生95岁生日 摄于2014年

不断向数学的未知领域进发

拓扑学主要研究几何形体的连续性,是许多数学分支的重要基础,被认为是现代数学的两个支柱之一。

早在半个世纪前,吴文俊就把世界范围内基本上陷入困境的拓扑学研究继续推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其中最著名的是“吴示性类”与“吴示嵌类”的引入和“吴公式”的建立,并有许多重要应用,被编入许多名著。数学界公认,在拓扑学的研究中,吴文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的影响下,研究拓扑学的“武器库”得以形成,极大地推进了拓扑学的发展。

1956年,37岁的吴文俊因其在拓扑学上的杰出成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当时的“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年他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那时,在很多人看来“靠这个都可以吃一辈子了”。但功成名就的吴文俊并没有就此停滞不前,而是不断向数学的未知领域进发,总是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列。

1976年,年近花甲的吴文俊放弃已成就卓著的拓扑学研究,在“抱孙子”的年龄毅然开始攀越学术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数学机械化。

实现脑力劳动机械化,是吴文俊的理想和追求。他说:“工业时代,主要是体力劳动的机械化,现在是计算机时代,脑力劳动机械化可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数学研究机械化是脑力劳动机械化的起点,因为数学表达非常精确严密,叙述简明。我们要打开这个局面。”

1977年,吴文俊关于平面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首次取得成功,从此,完全由中国人开拓的一条数学道路铺展在世人面前。

数十年间,吴文俊不仅建立了“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吴方法”、“吴中心”,更形成了“吴学派”。近代数学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开创的这一新领域,吸引了各国的众多数学家前来学习。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逝世 享年98岁

2010年5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部在北京举行小行星命名仪式,中科院数学院吴文俊院士等4位科学家获颁发小行星命名证书和小行星运行轨道铜牌。

年近60学习计算机

对新事物的好奇热衷和不断探索在吴文俊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处处可见。

上世纪70年代,吴文俊到计算机工厂劳动,有机会第一次接触到了计算机。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认识,他切身感受到了计算机的巨大威力,敏锐地觉察到计算机的极大发展潜能。“对于数学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一个不可估量的方面是计算机对数学带来的冲击,在不久的将来,电子计算机之于数学家,势将如显微镜之于生物学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那样不可或缺。”

于是,当时已年近60的吴文俊决定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这期间,他亲自在袖珍计算器和台式计算机上编制计算程序,尝尽了在微机上操作的甘苦。

“那时计算机的操作可不像现在的计算机这么简单方便。”吴文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