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高科技 战高温更给力

面对高温“烤验”,我们既要传承和发扬“战高温”的敬业精神,同样也要鼓励通过人性化保障和高科技运用来“避高温”。

在采访中,本报记者欣喜地发现,如今很多高温作业岗位上的工作条件和保障措施已逐步改善——有的坐在空调房里就能远程“种菜”,有的遥控无人机就能轻松巡视电力线路,一些建筑工已经有了高温保险,一些环卫工工作之余可在清凉屋小憩……

本报今天推出关注高温系列报道第二期《高温下的防护》,聚焦高温天里这些可喜的新变化。

科技篇

信息化让工人不再直面高温

本报记者 余红举 实习生 孙地祥

7月14日,指着氧枪刮渣器,方大特钢冶炼车间工程师刘佳浩说:“不是它,还得依靠人工在转炉上方定时在氮封口处打渣。”刘佳浩解释说:“转炉热气都是往上冒的,人工刮渣操作平台温度非常高,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隐患。”

2015年,冶炼车间的工人开动脑筋,自行设计了自动刮渣器方案,并和相关人员一起在转炉安装了氧枪自动刮渣器。在转炉主控室集中操作刮渣,只要按下操作台上的“提枪”按钮,就能快速清除氧气顶吹转炉氧枪的结渣,极大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避免工人长时间与高温接触。

在冶炼车间工作20多年的炉长沈永斌深有感触,以前人工除渣要在19.7米的操作平台工作2个小时,危险系数高,谁也不愿意上去作业。现在刮渣器在满足快节奏炼钢生产要求的同时,也保障了员工的安全。

据刘佳浩介绍,每年都在优化的氧枪刮渣器,是冶炼车间自动化程度提高的一种表现,冶炼车间从最初的8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60多人。

同样是直面高温的方大特钢炼钢厂,刚刚冶炼好的一炉钢正徐徐准备进入下道工序——连铸。此刻,在连铸主控室,操作人员通过电脑MES系统显示的数据,已能精准地预知此炉钢水的重量、出坯重量及钢坯支数等,并能根据生产需要,实时调整与控制连铸工艺……

“这些都是原来需要人工直面高温的危险作业,方大特钢现已通过整体产销及钢后MES系统的实施建成了一套强有力的制造执行管理信息化支撑手段,实现了产销一体、生产实绩自动采集、生产实时监控,生产指令通过终端下达到现场,有效支撑了公司的生产运行及管理。”方大特钢负责人介绍说:“通过信息化辅助管理,实现减少员工劳动强度30%。”

近年来,方大特钢推进整体产销及钢后MES系统、ERP系统人力资源及财务管理模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建设,以及远程物资计量、远程监控无人值守铁路道口、设备运行远程监控操作等一系列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减少了工人劳动强度,也减少了钢铁工人正面接触高温作业面,工人从最高峰的1.1万人减少至现在的约5400人。

技术员吹着空调管蔬菜大棚

本报记者 徐黎明 实习生 程维力

7月17日,地表温度达到52 。在安义县长均乡的斐然生态园里,总面积1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大棚生长着近百种蔬菜瓜果,但大棚内却看不到忙碌的工人,只有两名专业人员在空调房里观看各项监测数据。

前来采摘的游客显然也体会到了“互联网+农业”带来的便利,他们惊诧于偌大的大棚里,只需在监控室轻点鼠标,灌溉、加湿、通风、施肥等一系列任务都能轻松高效地完成。蔬菜大棚里安装了智能土壤温湿度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和温度并上传数据。大棚管理者用手机就可以收到数据,及时通过手机遥控灌溉和施肥,以精准控制达到节水节能目的。

对于费时费工又费钱的蔬菜瓜果种植业来说,除了种植技术外,传统的方式靠的就是人力。如今在我省,多个蔬菜种植基地开始尝试安装温室大棚智能系统。当传统的温室大棚连上互联网,蔬菜瓜果种植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农业”正在我省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

南昌县凤凰沟现代农业种养基地是一个四季如春的智能温室大棚。虽然大棚总占地5000平方米,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的花木果蔬,但整个大棚却只有一个管理员,而这个管理员只负责清理田间枯黄的茎叶、疏通被堵塞的滴灌管道。监控室的温湿度调控及施肥浇水等所有操作指令,全部可通过与监测探头相连的物联网终端管理员发出,完全实现了远程监控管理。

弋阳县花亭垦殖场花亭村蔬菜种植基地,农场主在利用平板电脑实时查看大棚内温湿度等各项监测数据。该县在91个蔬菜大棚内率先安装先进的软硬件科技设备,实时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态,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要是在往年,占地15亩多的蔬菜瓜果地,光是浇水没有15个人很难在一天内搞定,现在有了智慧灌溉系统,轻点手机就能发出指令,悬挂在大棚内的喷淋系统开始工作。”斐然生态园果蔬部经理付前英说,以前,在这样炙热的天气里,菜农为了浇水抗旱,往往连续多日忍受烈日的炙烤,日夜守在田间地头。有了智能系统,这些都成为历史。智能大棚引进了更多科技元素,更加注重绿色、生态,比原来人工做更省时省力。

“如果温度低了,自控系统将自动给其加温;如果水分含量低,大棚内的滴灌系统会自动打开;不需要阳光时,就把遮阳系统打开。”付前英说,互联网的运用,比原来人工做更省时省力。即使炎炎夏日,农民也可以边享受清凉,边高效完成所有工作。

有了无人机 山区巡线真轻松

本报记者 蔡颖辉

除城市里的抢修维护班组外,电力部门还有在山区翻山越岭、攀爬杆塔巡视线路的巡线工。依靠无人机技术,他们的工作强度也将大幅降低。

“近年来,国内无人机在输电线路巡视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我省省检、赣西公司也于去年大力开展无人机巡检业务,它的高效益低成本是国内外各电力公司趋之若鹜的原因,也是无人机驻足于未来电力行业的根本。”该负责人表示,无人机还有伤亡风险小、生存能力强、机动性能好、使用方便等优势。与过去人工巡视中翻山越岭、攀爬杆塔的工作方式不同,无人机可以轻松飞到杆塔各个部位,利用高清相机实行全方位、多角度实时观测和高清拍摄。还可以对线路中有可能存在的隐性或潜在的缺陷隐患进行定点排查,及时发现和掌握特杆塔本体设备和通道环境的动态变化情况,如线路通道及保护区内树障的净空距离、线路杆塔内的鸟巢情况、输电线的锈蚀情况等。

根据计划安排,南昌供电公司运维部输电专业将于今年正式开展无人机运检业务,目前,已经有6人通过专业培训取得了多旋翼III级驾驶员合格证,配备了一台臻迪2和两台精灵4共三架无人机,已经可以初步开展巡检业务了。但是为了取得更好的飞行经验,相关人员到开展巡检也较成熟的省检公司学习取经,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全地开展无人机巡检业务。

“输电运维的线路巡视本来是费时费力,还难以达到高质量的工作,但是未来有了无人机,我们巡线员将轻松愉快地圆满完成线路巡视的工作任务。”该负责人说。

GPS精准定位 助力电力抢修

本报记者 蔡颖辉

本报昨日报道电力工人在烈日下工作给千家万户送去清凉后,众多读者对此表示关切——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为什么工人还是要这么辛苦地在烈日下工作?抢修班组工作条件和防暑降温方面有什么变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