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程序猿”统治的科技人才市场,为何这位创始人却独爱文科生?

被“程序猿”统治的科技人才市场,为何这位创始人却独爱文科生?

 
  文 | 猎云网(ilieyun)汤圆圆

  我想要确保,未来几年内,进入公司的都是真正适合其岗位的人。

  我们的社会有多鼓励孩子们学习编程和技术,从风靡多年的《芝麻街》节目中就可以看出。不久之前,这档历史悠久的儿童节目也融入了“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元素,连Grover(《芝麻街》人物之一)都开始学习物理和编程了。

  作为一家成长中的科技创企的联合创始人兼CEO,我并不打算反对孩子们学习编程。如果不是自己的工程背景,我恐怕连公司都创办不了;而我的产品,也依赖经验丰富的开发人员和工程师每天维护。

  我同时也认识到,鼓励孩子学习STEM学科或许能够缓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失业问题;而在很多人看来,人文学科的学生,毕业以后做个咖啡师也就差不离了。有意思的是,相较于STEM领域学生,我仍然非常中意人文学科的学生,并且段时间内也不打算改变这一偏好。

  为什么呢?

  你真正需要多少工程师?

  和许多科技公司一样,我的公司里工程师只占到员工总数的15%-25%。尽管科技行业欣欣向荣,但很多岗位需要的,不只是拥有工程背景的人,而是拥有更广泛技能的人。以我的经验来看,真正无法替代的工作——不仅是现在,也是将来——是那些集人文和科学于一身的。在我的员工中,拥有人文学科背景的员工总是让我感觉,他们愿意学习新的技能,尝试新事物。

  再考虑一下其他开发和推广科技产品与服务的岗位:销售团队需要把握人际关系;营销团队需要了解人们会为什么样的产品感到兴奋,以及背后的原因。从内部来讲,我们的HR团队需要知道如何打造一个社区和相应的企业文化,好让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软件开发的各项细节只是推动科技公司走向成功的一小部分,如果我把招聘要求仅限于拥有科技背景,那我就是真的愚蠢了。

  “开发产品” VS “开发人们想要的产品”

  我的公司诞生于Y Combinator,在那里,我明白了一句真理,“开发一个人们想要的产品”。我的联合创始人和我为企业打造了一个视频内容管理平台,软件就是产品的砖瓦。但我很快意识到,“开发”这个过程相对简单,真正难的是搞清楚“人们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你不理解用户的动机和需求,那么他们永远不会爱上你的产品。而我们所说的动机和需求,就是那些能让他们尖叫,或痛哭的东西。

  有时候,你需要挖掘用户群的数据来获取信息,就好像考古学家分析土层来判断过去某个时代的人类行为一样。首先你要问的问题是——“我想要找到的是什么?”——这需要STEM背景员工来完成;但第二个问题——“这意味着什么?”——就需要“STEAM”背景员工来回答(短语中的A即代表艺术)。

  毕竟,挖掘数据的根本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制定有效的营销计划,也就是根据已经收集到的信息,预测一大批用户将对产品作何反应。这种质量性分析不能直接从数据中获取。它需要直觉、辩证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深度理解。

  即便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包括产品和工程岗位,也不能忽视无价的人性基础。例如,我们的部分软件、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设计师都拥有出色的艺术背景。

  是的,编程技能非常重要,但对可用性的理解同样重要。对可用性的理解换句话说,也就是拥有独特的交际能力,能够总结出对真实用户有所帮助的体验,并以此设计一个尽善尽美的解决方案。

  让人文艺术永生

  我想要确保,未来几年内,进入公司的都是真正适合其岗位的人。如果我们不断敦促人们学习编程和STEM学科,那么人文学科的毕业生将越来越少。我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

  在某种程度上,重新接受真正的人文艺术教育可以算作开始。维持艺术课程和科学课程的平等地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构想、塑造技术世界,而不只是一点点组装。然而,正规教育并非最终之策。无论是说“科学专业”还是“人文专业”,或根本不谈专业,都是过时的招聘条件,也显得过于武断。

  从根本上讲,我还是会根据一个人的经验来决定是否聘用他,而不是他的毕业证书上印的是哪个专业。我想,我的公司并不是唯一一个这样做的。

  根据一个人5-10年之前在某大学获得的毕业证书来决定是否聘用此人,就好比根据一个人5-10年之前跑的一场马拉松来判断他身体健康与否一样。

  END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猎云网

(责任编辑:何一华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