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种地 靠的是科技

  7月11日,炎夏酷热难耐。记者来到广汉市金鱼镇月湾村田间,村里的种植户正在向四川艾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加农业”)的总经理吴春学习打米技术。烈日下,每个人都汗流浃背。

  看到记者到来,吴春在田边沟渠里洗了把手,俨然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难以想象,两年前的他还是省农科院的一位科研人员。

  在农业科研第一线战斗多年且成绩不菲,这个80后小伙儿为何选择扎根田间?而这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到来,又为月湾村这个德阳市级贫困村带来了什么?□本报记者 吴晓彤

  用先进科技影响生产

  吴春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谈吐简洁有力,喜欢分析思考问题。

  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他从事了近10年的农业科研工作。2015年9月,他辞去工作,投身于现代农业生产领域。“多年的农业科研工作,让我更了解农业特点,发现了不少问题,也看到了很多商机。”吴春毫不避讳地说,一方面,许多农业科研成果同农业生产严重分离,一些科研项目不计成本和效率,技术成果很难得到实际运用;另一方面,过去从事农业生产的老一代农民,大多凭经验种田,这直接制约了农业增效、影响了农民增收。

  吴春决心打破农业科研与生产间的界限。在经过一番考察后,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广汉金鱼镇。他在金鱼镇集中流转土地600余亩,并在月湾村成立艾加农业,创建了自己的种植基地和加工仓储基地,专注米面油。他利用自己掌握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资源,以科学的粮食播种和生产管理技术,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

  “西南地区的粘湿生态环境会降低传统播种机的效率,鉴于此我们研制了新的播种机。”回归土地,他首先将之前团队自主研制的农机——小麦半旋播种机用于生产,使得小麦亩产量比使用传统的播种机高出10%—20%。

  不仅做加工还要搞科研

  在艾加农业的加工厂房内,正在运行的大米加工设备发出“隆隆”响声。

  “我们的鲜米系列都是用的当季稻谷仓储,下单现打。”吴春说,现代农产品特别是粮油等基础农产品,很多还是以很粗放的方式加工销售,附加值低,“我们依托自有生产线,主打自有品牌的鲜米、糙米、菜籽油等高端产品,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精准销售。”吴春对自己的思路信心满满:通过细分产品市场,针对特定消费人群形成更精准的产品结构。

  吴春给记者展示了赢取消费者信任的“法宝”:3张检测报告——由权威检测公司出具的三张报告分别对新米、糙米和菜籽油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没有农残。“不是低农残,而是无农残。”吴春表示,科技成了他区别于其他种植大户的最大特色。

  不仅自己用“科技”种田,吴春还利用自身在农业科研方面的优势承接农业科研试验,为科研单位或专家提供科研生产服务。他表示,这样做既能拓展产业链,还能从中筛选出被农业生产和市场接受的技术。

  精准增强“造血”能力

  月湾村位于广汉市金鱼镇北面,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产业无法聚集,经济发展落后,2014年被定为德阳市级贫困村。

  江贤俊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父母身体有病,一家五口人的温饱,只能靠他外出务工1万多元的年收入勉强解决。看到吴春的粮食规模化生产搞得风生水起,江贤俊也决定放手一搏。2016年,他通过银行贷款和借钱凑够了“起步金”,在村里租赁了120亩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同时跟着吴春学习科学种植配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去年,抛开所有成本后,江贤俊赚了3万元。

  这样的扶贫效果得益于吴春和村两委总结出来的经验——分类扶贫,精准增强“造血”能力。

  “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帮助村民们实现脱贫。”在吴春的牵线下,艾加农业对做事比较细致周到的贫困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他们转变为农业技术人员;对没有受过系统教育或无一技之长的贫困人员,则通过土地流转和雇佣做工,使其有稳定收益;对于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则积极同金鱼镇政府合作,组织他们免费参加农业生产技术培训,还帮助他们打通优质农产品与互联网消费的终端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