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思维引领新科技应用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新科技迅猛发展,保险科技成为推动行业创新的“热词”。通过不断革新保险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提升效率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保险科技在丰富行业场景、变革行业基础设施、优化行业运营模式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新技术的发展正推动重构保险生态。

  中国保信作为保险业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机构,一直着力于新技术的跟踪研究,通过新技术优化升级行业基础设施,通过资源整合完善新技术在行业的应用生态,为推进行业供给侧改革、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新科技将是保险生态变革的重要元素和引领

 

  作为数据密集型产业,数据是保险业立足之本、发展之基,保险业务场景的复杂性和大数据的综合性决定了保险业更需站到科技的风口,主动拥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而科技本身也正在推动风险的变异。可以说,新科技将是保险生态变革的重要元素和引领者。

  新科技正在引领着人类行为方式、经济方式和商业模式发生巨变,这都必然催生新的风险场景,导致可管理的风险远远超过传统保险的覆盖范围,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事实上,互联网以及虚拟世界的新秩序已经催生了一批批创新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无人飞机、GIS、车联网等都在悄然改变行业的风险管理模式,基于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更多风险管理工具还在不断涌现。

  新科技是推动产业升级与融合的重要催化剂,而产业升级融合必然带来保险标的逐渐在发生风险特征的变异。无人驾驶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或许未来车辆的风险更多地集中在智能管理系统的质量和行驶环境,而不是人的操控和机械设备本身的安全性;基因工程的深入研究,或许导致人寿保险和健康保险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有可能导致越来越多人为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逐渐在弱化,而极端的风险在放大等等。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新科技带来风险特征的变革,也正在改变保险生态。

  保险业是一个长链条的产业,有着极为丰富的复杂业务场景,与众多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有着直接的关联与融合,比如汽车产业、医疗产业、农业,还有着众多的依附产业,比如各类保险中介。保险生态的建设关系到众多的参与方、丰富的风险管理场景、海量的数据等等,保险与相关产业的边界日趋模糊,资本、业务、技术等多个层面都在融合,保险业未来不再是保险产品的供给方,更加是场景化风险管理与服务的集成商。这都给新科技的应用敞开了巨大的空间,也只有新科技才能将众多元素黏合在一起,降低行业运营成本、提升风险管理效率、承载保险生态的健康运行,这都注定了科技在保险生态中必将大放异彩。

  科技正在推进保险生态变革,监管也不例外。无论可管风险的扩大、标的风险特征的变异、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还是新科技应用的安全等等,保险生态变革始终不能脱离金融服务的初衷,绝对不能挑战金融安全的本质,必须在监管的框架之下。而要使得高速运转、变化万千的保险生态运行在监管部门的可控规则内,没有新科技的协助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的监管科技来穿透风险,努力做到风险可发现、可预警、可处置。

  新型基础设施将是保险生态变革的重要基石

  任何一个完整的生态,必然要包含一个相对完整、动态平衡发展的价值链,也必然要求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来保证生态的健康运行,而任何生态的调整变革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保险业作为天然的大数据行业,要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价值链,构建符合行业发展、以“数据、连接、共享”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基础设施是保险生态变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很显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是新科技、新思维的融合产物。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作为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保信作为保险业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机构正式成立。在中国保监会的指导下,中国保信整合行业力量不断加快新型保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领域、全行业的信息共享和公共流程再造,推进公共信息平台的共享共建,推进行业大数据的应用和跨行业的价值整合,有力支撑行业的健康发展。

  作为行业基础设施,我们成为了连接保险业各方的重要载体,搭建了覆盖全行业的安全可靠的基础架构和行业网络;我们是保险业数据的枢纽,有效实现了全行业的保单登记并支撑着保险机构之间数据共享;我们是行业运营交易的重要载体,以车险健康险为代表的平台融入了行业生产作业过程,支撑行业费率改革和跨公司交易,成为行业生产运行不可或缺的公共流程平台;我们是保险业跨行业资源整合的桥梁,与公安、交通、税务、农业等形成了的数据合作和流程对接,车船税平台成为保险+税务的典范,成为辅助社会治理的行业利器;我们是勇挑行业公共系统共建共享的先锋,通过行业云的模式,搭建全国首家行业性增值税和电子发票管理平台,能够直接在线为保险公司开展业务提供开具增值税发票等支持,成为保险生产作业必要的业务辅助工具,充分凸显了平台作为行业公共流程基础设施的价值;我们是保险业大数据应用的探路者和有力后援,开展并协助行业做好反欺诈、基础费率测算等重要基础性工作。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加快应用,传统金融保险业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保险运营模式受到深刻影响,新的风险也在不断孕育,这都对保险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指引了新的方向。“纲举目张”,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不仅是中央的要求,也是保险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更加是保险生态变革和坚守风险防控底线的内在动力。

  用新思维引领新科技应用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新科技的应用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保险生态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不进则退,要用新思维引领发展,秉承融合、开放和创新。

  要与业务场景融合。好的应用一定是场景化的,解决业务痛点、引领业务发展是根本。其实很多所谓的新技术比如区块链之类,并不是今天刚刚出现,有些技术已经很多年,为什么现在突然爆发,原因是复杂的,但很显然技术本身的成熟和业务场景与技术的融合是基本要素。保险业具有业务链条长、场景丰富的特点,相对其他金融领域来说,未来新科技或许在保险业的应用空间最大。对于中国保信来说,为了推进新型保险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已经在分布式计算、内存计算、容器和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对VR、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进行跟踪研究,加快推进新设施与新技术的融合、新技术与场景的融合。

  要以开放心态主动拥抱。新生事物必然要改变现状,简单的回避和拒绝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我们主动适应和拥抱新生事物,加快有利于改革发展的新技术引入和落地。以中国保信为例,我们在创业初期在国内没有任何可参考的模式和经验,国际上美国的ISO和律商联讯、德国的GDV等都只能做到就某一险种、部分公司或部分区域的数据信息进行共享,像我国目前的市场、主体、险种等覆盖范围如此之广、承载功能之重的平台,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创新的事业。必须保持开放化的建设姿态,采用智能化的新兴技术,加强与行业的合作共赢,努力打造快速反应、适度创新、高度灵活、安全智能的信息化基础架构体系,以适应行业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转型升级的需要。在新技术应用上,中国保信也希望能继续与行业更紧密地站在一起,以积极、开放、共享的心态,一起推进各种新技术在保险业的探索应用。

  要推进管理模式变革。新技术的引进和使用不仅需要相应的技术积累和沉淀,往往伴随着对管理模式的挑战,需要对技术管理模式和组织进行及时调整,以发挥出新技术的最大效用。云计算、容器、组件化等技术在带来技术架构提升的同时,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同步加强开发、测试、上线、运维等的革新。要充分发挥云计算虚拟化、标准化、高弹性的优势,需要我们在IT资源、系统上线、IT运维等方面全面对接变革。再例如,作为一种简单、轻量、可移植的新兴IT基础架构技术,容器技术能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有效解决软件依赖问题,实现应用的单独部署和隔离,但在改变运维模式的同时,对应用的开发一体化提出了要求,要求以标准化的方式整合研发、测试、上线各环节。如果相应的管理和流程改进跟不上,新技术的应用往往达不到既定效果,或者带来更多的麻烦和痛苦。

  新科技应用要重视风险可感知、可度量、可监管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本身是风险管理行业,必须更加重视做好新科技风险的防控。无论是新技术的应用,还是新技术与业务场景的融合,都必须始终重视风险可感知、可度量和可监管,要把有助于管理风险作为保险科技应用的重要出发点,要把科技风险作为新科技应用的重要内容。刻意模糊风险边界、游走在政策边缘的所谓“创新”都是不可持续的、短视的、不可取的。

  在新技术应用过程中,我们始终把信息安全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安全建设与技术建设同步,面对任何一项新技术,先分析可能面临的新威胁、新隐患、新风险,加强管理、执行、审计三道防线,从组织、制度、技术三方面着手,着力深化基础设施安全、数据安全、业务安全的综合安全管控体系全覆盖。

  今年,《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国家在法律层面进一步对信息保护、网络安全提出了要求。随着新技术在行业的不断应用,随着行业信息化共享的提高,面对新的安全形势,必须针对性地加强对新技术的专项安全研究,同时,在安全管控方面也要加强共享互助,做好安全联防联动。中国保信一直在研究和推进云平台等级保护、大数据安全、可信计算、安全联动等工作,下一步希望与行业携手,做好安全技术的研究应用,进一步营造安全可靠的环境。

  科技推进创新、创新改变未来!然而,未来已来!如何进一步发挥保险科技的创新引领作用,营造更加有序、高效、安全的保险生态,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便捷更全面的服务,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希望更多的目光关注保险科技的发展,进一步加强新科技与保险的深度融合,推进保险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