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经济格局及市场经济先行一步,使得创新成为企业的内生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东、深圳时强调,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五年来,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摆在与改革、开放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努力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特区示范引领作用。

今日深圳,十步芳草。在完善高效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下,3万家科技型企业、1617家创新载体和数以万计的科技成果,迸发出自主创新的强大力量。深圳探索出的政府抓战略抓政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发展模式,为这座城市赢得了宽广发展空间。

以世界眼光谋划创新体系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要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

顶层设计要有世界眼光。深圳在客观分析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后,近几年加强了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不断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战略引领,并由此建成了一批开放式的重大科技设施、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以内涵式发展方式弥补了城市空间狭小的短板,创造了单位面积产出居全国各城市前列的佳绩。

几年来,深圳相继制订出台了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率先发布了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并接连出台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文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财政金融支持、人才支撑、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全面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形成了覆盖自主创新体系全过程的政策链。

2016年以来,按照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要求,深圳又制订了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人才优先发展、完善人才住房制度、高等教育发展、医疗卫生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继续保持和扩大创新政策优势。

如何让科研经费更有效率、资金落到实处?深圳为此进行了探索: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改革科技项目评审机制,既为项目竞争择优,也确保科技计划的实施目标和效果。“增强专家在项目征集、立项、验收中的话语权,才能提高决策科学性。”据市科技创新委负责人介绍,深圳不断推动工作重点向战略规划、政策创新、服务高效的方向转变,充分发挥专家、专业机构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作用,逐步建立起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技项目的制度。2017年以来,市科创委已对4349个征集项目进行选题评审,678个生命健康领域的基础研究(自由探索)类项目异地委托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组织专家评审,有效回避了“近亲”评审,简化了流程。

融资难、融资贵是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深圳加快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通过实施“科技金融计划”,引导和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形成了较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目前,已入库银政企合作项目1089项,近300家入库企业获得银行贷款50多亿元,政府累计对入库企业贴息5600多万元。对急需资金扶持的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深圳以股权投资的方式予以直接支持,目前共完成股权投资项目134项,政府投资12.1亿元。此举颠覆了政府无偿资助、直接管理项目的传统方式,通过财政资金阶段性地持有股权并适时退出,为财政资金保值增值、良性循环开辟了新路。深圳还加大对企业的普惠性支持和事后资助,在全国首创普惠性“科技创新券”制度。通过这一系列创新举措,深圳基本建立了从实验研究、技术开发、产品中试到规模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

企业为主体形成创新“雁阵”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统计表明,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被国际权威专家认为改变了人类生活的160项重大创新中,80%以上是企业完成的。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正是深圳一以贯之、成效斐然的实践。

云天励飞,深圳众多创新主体的一个新成员。这家企业建成了全球首个“基于人工智能的安全示范区”,研发的动态人像识别系统可实现“亿万人脸,秒级定位”。目前,该公司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动态人像识别系统,并在10多个省市及马来西亚落地。

像这样的行业巨人,在深圳已然形成蔚为壮观的“雁阵”。诺奖得主让·梯若尔感叹:“深圳拥有巨大的创新吸引力。深圳创新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提供了标杆,一批创新型企业的全球影响力正在加强。”人们熟知的“六个90%”,言简意赅地对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90%的创新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机构在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经费来源于企业;申请的专利90%来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研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福布斯》曾这样评价:深圳是自发性创新的代表,开放的经济格局及市场经济先行一步,使得创新成为企业的内生动力。

今天,深圳已形成梯次创新企业链,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37家,5年增加近6000家,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华为、中兴分别成为全球最大和第四大通讯设备制造商;腾讯成为全球最大互联网公司之一;比亚迪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企业;研祥智能是全球第三大特种计算机研发制造商。同时,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大疆占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80%份额,产值8年增长1万倍;优必选产值去年增长6倍;超多维成长为国内最大的裸眼3D技术提供商……

目前,深圳企业正不断向全球创新链、价值链的上游攀升,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约2万件,连续13年居全国各城市首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在全球热点地区创新集群中,深圳居第二名,仅次于东京,领先硅谷。

源头创新如虎添翼

不日新者必日退。

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与研发投入紧密相关,创新能力强的地区,研发投入强度往往较高。深圳是一个例证。2012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3.81%,2016年升至4.1%,呈逐年攀升之势,投入强度居全球前列。从各国统计数据来看,2016年全球只有以色列、韩国两个国家超过4.2%。

近几年,深圳陆续建成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和国家基因库,参与国家未来网络科技基础试验设施建设,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创新载体1617家,包括国家级110家、省级175家。这些载体已成为集聚创新人才、产生创新成果尤其是源头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同时,深圳还采取量身定制的政策措施,培育了93家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发”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增强了深圳源头创新的能力。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犹如“聚宝盆”,其强大的科技集聚能力不断转换成科研成果,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几年来,深圳加快以源头创新为核心的基础研究,不断推出重大科学项目和科技专项计划,相继规划建设了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海外创新中心、基础研究机构等,全市科技基础设施演变为集群化态势。其中,格拉布斯研究院、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等5家诺奖实验室已挂牌成立,7家深圳市海外创新中心正式授牌。

源头创新,使新兴产业如虎添翼。据统计,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878.22亿元增至2016年7847.72亿元,年均增速15.9%,占GDP比重从29.9%增至40.3%。深圳已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

源头创新,使未来产业“活在当下”。全球正在兴起的虚拟现实产业,深圳已抢先一步进入标准制胜的轨道。在去年IEEE标准协会理事会议上,深圳提交的5项国际标准提案获准正式立项,这是该领域首次由中国企业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统计显示,仅2016年,深圳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就达249项,近年累计近1400项,每年增长20%左右。在超材料、虚拟现实、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领域,深圳企业均在国际标准制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创新驱动的核心是人才。近年来,深圳接连出台高层次专业人才“1+6”政策、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等政策,创新科技人才管理模式,不拘一格引进人才,构筑平台培养人才,优化环境使用人才。在政策利好吸引下,深圳再现“孔雀东南飞”盛况。截至目前,深圳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28名、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44个、市“孔雀计划”创新团队86个、海归人才7万多人。全市“留”字号企业已突破3900家,超亿元产值的数十家。同时,深圳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面向全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进高等教育开放式跨越发展,一批特色学院在这里拔地而起。

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深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出以更大力度突破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形成新动力,选择若干未来技术领域先行布局,加快天使投资母基金组建运作,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在全球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下,深圳正全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