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每隔18-24个月就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随之提升一倍——摩尔定律

换言之,根据摩尔定律,同样价格的电子产品性能,会在18-24个月翻一倍。

在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种上成百上千万个晶体管

摩尔定律标示着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至少在50多年内,该定律都被认为可靠。

但人类的工艺是有极限的,摩尔定律也不可能一直延续

2001年,当时的芯片制成工艺是130纳米,我们那时候用的奔腾3处理器,就是130纳米工艺。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2004年,是90纳米元年,那一年奔腾4采用了90纳米制程工艺,性能进一步提升。

而当时能达到90纳米制成工艺的厂家有很多,比如英特尔,英飞凌,德州仪器,IBM,以及联电和台积电

8年后,2012年制程工艺发展到22纳米,此时英特尔,联电,联发科,格芯,三星等,世界上依旧有很多厂家可以达到22纳米的半导体制程工艺。

但从22纳米开始,成了一个分水岭

当制程工艺进入14纳米时,联电(台湾联华电子)止步于此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台湾地区的“联电”和“台积电”,曾被誉为世界芯片制造双雄,这两家公司,占据全球60%以上的芯片制造份额。

联电,更是曾经的老大,但是联电的制程工艺就止步于14纳米了。

2017年,工艺步入10纳米,英特尔倒在了10纳米,曾经的英特尔芯片制程独步天下,台积电三星等都是跟在屁股后面追赶的。

但是当工艺进入10纳米后,英特尔的10纳米芯片只能在低端型号机器上使用,英特尔主力的I5和I7处理器,由于良率问题而迟迟无法交货。

而在7纳米领域,英特尔更是至今无法突破,而美国另一家芯片代工巨头“格芯”,也是在7纳米处倒下的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格芯宣布放弃7纳米,在前文“敌人不会仁慈”中,提到,格芯是美国军方2016-2023年的合作伙伴,美国军方和航太工业所需要的芯片等都是包给格芯代工的。

但是因为7纳米研发成本和难度太大,格芯最终决定放弃7纳米。

于是这才出现了美国政府将“台积电”纳入美军合作伙伴中,并且准备和台积电签署2024年后与美国政府的芯片代工伙伴协议。

因为7纳米技术,台积电被美国政府视为“自己人”,而为了长期供货美国,台积电也宣布了120亿美元的赴美建厂计划。

美国自己的代工老大英特尔倒在10纳米,格芯倒在7纳米,而进入更难的5纳米,只剩下三星和台积电。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但三星5纳米年初才首发,离量产和高良率还有一大段路要走,之前提过芯片代工,首发,试产,正式量产,这三阶段一个比一个重要。

三星在14纳米的良率比不上台积电,在10纳米的效能比不上台积电,在7纳米的研发制程比不上台积电。

你只有达到正式量产且高良率的时候,才能谈成功,目前台积电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有能力量产5纳米的代工厂。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纵观整个芯片工艺制程的发展之路,真的是斑斑血泪,即便强大如IBM,英特尔,格芯等国外大厂也是说倒下就倒下,说放弃就放弃

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程,不成功是大概率的,而成功则需要真正意义上的用命杀出一条血路。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回到中国大陆,目前中芯国际是唯一一家能拿得出手的半导体代工企业,中芯国际的14纳米工艺芯片,力供华为。

而在更进一步的7纳米领域(性能比14纳米提高20%,耗能降低50%),中芯仍然挑战重重,年底试产,但离量产还比较远。

但这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世界上只剩三家7纳米的玩家了,一家台积电,一家三星,一家中芯。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今年是中芯成立二十周年,这二十年的发展路充满坎坷,除了技术研发的不易外,更伴随着和老冤家台积电的恩恩怨怨

中芯这二十年发展史上有三位重要人物,张汝京,梁孟松,邱慈云

张汝京打下了江山,邱慈云稳住了江山,而梁孟松则是壮大了江山。

中芯的创办者,张汝京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张汝京1948年生在南京,蒋介石败退后随着国民党一起去了台湾,台大毕业后去了美国,攻读工程科学硕士和电子工程博士

1977年张汝京进入当时声名赫赫的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担任工程师,并且师从集成电路发明者“杰克基尔”的团队

也许是命运弄人,张忠谋(台积电创办者)当时也在德州仪器担任资深副总裁,张忠谋手下管着4000多人

张汝京,小工程师

张忠谋,资深副总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这两人在职位上天差地别,也没人能想到多年后双方成了“宿敌”,一个在台湾创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芯片代工企业

一个帮助大陆打下半导体代工的基石

张汝京当时所做的是关于DRAM芯片的研发制造,可DRAM芯片市场被日本企业杀的支离破碎,80年代美企不是日企对手

美日贸易战也爆发于那个时代

德州仪器苦苦撑到1997年,最终放弃DRAM产业,这一年正好是张汝京效力于公司的第20年

在第20年,自己深耕的领域被公司放弃,张汝京也无心再逗留,他选择了提前退休,想回台湾看看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退休后的张汝京回到了台湾,继续搞半导体,可张忠谋1985年就从德州仪器主动辞职,回到台湾创办了台积电。

1997年的台积电已经颇具影响力了,和台湾另一家半导体企业“联华电子”(联电)在激烈争夺半导体代工的江山。

在台湾半导体行业厮杀激烈之时,50岁的张汝京找到了投资人注资,同时利用自己在德州仪器的广泛人脉,德州仪器校友会里的高级工程师,在台湾创办了“世大半导体”,挑战“台积电”和“联电”。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世大半导体创办的那一年,台积电年营收13亿美元,并且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

而“世大半导体”,有着“德州仪器校友会”的支持,在技术实力上拥有相当实力,仅仅用了三年,“世大半导体代工”就实现了盈利,可谓神速

但就在世大半导体正要蓬勃发展的时候,台湾半导体代工双雄,“台积电”和“联电”的厮杀进入白热化

当时“台积电”因订单大幅增长,产能跟不上,于是台积电要求客户提前支付订金,不然不给下订,这一做法让台积电口碑暴跌,遭到广泛批评

在此机遇下“联电”展开凶猛的合并攻势,先后合并了联诚、联瑞、联嘉以及合泰等公司。

联电的“合并攻势”目的很明白,通过合并快速抢占市场,趁台积电受困之际,打垮他。

当时联电通过一连串的合并,一跃成为了一家资本额高达八百多亿的半导体巨头。

在此情况下,台积电坐不下去了,对手在搞并购的把戏,台积电也必然要选择合并其他公司,以求抢占市场和技术,和“联电”决一雌雄。

很快台积电看上了才发展三年,但势头正盛的“世大半导体”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选定了目标,台积电便派人多次与张汝京接触,进行合并前的“尽职调查”(谨慎性调查)

台积电是当时的龙头企业,要并购成立仅3年的世大,这件事得到大多数股东支持(谁都知道并购后股东能拿到不少好处)

那张汝京的态度呢?张汝京也并没有反对并购

但双方在具体谈并购的价格时,张汝京就没参加谈判,最终台积电以50亿美元的高价买下张汝京创立仅3年的“世大半导体”

那一年,是2000年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并购后台积电直接掌控世大半导体,世大的工程师和管理层也大部分留任

但此时的张汝京已经心生去意,当年他选择从德州仪器提前退休,就是为了去外面继续他的半导体理想的,在台湾创办世大半导体,虽然3年就发展不俗,但在半导体行业前,始终有台积电和联电两座大山挡在前面

这两家公司资金雄厚,技术实力也毫不逊色,世大想要弯道超车,几乎不可能

所以也许在“台积电”筹划并购“世大”的时候,张汝今就已经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了

台积电的并购案完成后,张汝京多次向张忠谋提出要去大陆发展,但张忠谋不置可否,始终没有个明确的态度

张忠谋不表态也是情有可原的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1990年后,中国对半导体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每年都要花巨资进口半导体产品,于是我们想发展属于自己的半导体产业。

但半导体是高科技产业,西方不希望中国掌握,西方希望中国永远是那低廉产品的代工厂,中国做血汗工厂就够了,高科技的事,中国人就别管了。

于是1996年以美国为首的33个国家,共同签署《瓦森纳协定》,这个协定全称叫做《关于常规武器与产品和技术出口控制的协定》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简单讲就是,禁止向比如中国之类的国家出口军事装备,同时对高科技产品则进行严格的审批出口。

对中国出口的高新技术设备,都会以N-2的原则审批

所谓的N-2就是任何高新技术设备,中国都将比西方国家晚至少两代。

N就是现在最先进的技术,-2就是比最先进的晚两代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美国对中国施行“技术出口管制”,而当时台当局的LD辉,以及后来的啊扁,自然紧跟美国步伐,限制台湾的高科技人才,前往大陆

所以当张汝京和张忠谋谈论要去大陆发展时,张忠谋始终不明确表态,担心的就是这个东西,因为无论是高科技产品,还是高技术人才,流向大陆,都是非常敏感的。

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汝京依然下了决心,抛售台积电股票,渡过台湾海峡,来到大陆。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张汝京先去了北京考察,想在北京为他的投资选址,可在北京期间北京市长和主管科技的副市长都不在,只有一位无法做决策的官员陪同,最后定不下来

随后张汝京去了上海

张汝京和上海经委副主任江上舟是“老相识”,在得知这么一位人才要来大陆发展半导体,那必然是全力支持。

江上舟力邀张汝京来上海落地半导体产业,同时张汝京在上海考察期间,上海市长,副市长全都在场,一批大小官员陪着张汝京去张江选地,要哪块都可以,当场就能给你定下来。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2004年4月,张汝京在开曼群岛注册了“中芯国际”,随后以外商投资的身份在上海设厂

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注册在开曼群岛?中国的中芯为什么国外注册?

1,避税,开曼是国际知名避税天堂。

2,西方国家忌惮中国自己发展高科技,对中国实施技术N-2的封锁,所以中芯国际在开曼注册,用的是外资名义在大陆投资,这样可以更灵活的进行合资,参股,重组,合并等。

所以你就能看到,中芯国际在注册后,他的首批投资名单中有中国政府背景的上海实业,北大青鸟,也有美国高盛,中国台湾的汉鼎亚太,还有新加坡的淡马锡投资

这样,中芯国际就是个在中国的外资企业,而不是让西方国家敏感的中国国企,这更有利于资本,技术,设备,人员等流入中芯。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2000年4月公司创立,5月张汝京带领数百名工程师团队和技术来到上海,8月就破土动工,可谓是全世界最快的芯片厂建厂记录。

在张汝京和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中芯国际扩张神速

中芯在上海一口气建了3座八英寸芯片厂,北京建了2座12英寸芯片厂,随后又收购了摩托罗拉在天津的一家8英寸芯片厂。

你不可能看到比这更汹涌的投资手笔了,光一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耗资数亿美元,一条12英寸的耗资10亿美元。

中芯这一上来没多久,几十亿美元就砸进去了。

中芯国际汹涌的设厂扩张,让他的产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冲入世界半导体代工行业的前三甲,仅次于台积电和联电

面对中芯国际如此的扩张冲击力,台湾当局急了,陈水扁亲自下令,以未经相关部门许可去上海投资为由,重罚张汝京500万台币,北京12寸厂建厂后又罚500万,收购天津摩托罗拉后再罚500万。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最后台当局见张汝京“不知悔改”,索性把他名字列入通缉名单,这让张汝京宣布放弃台湾护照。

当时张汝京发表一份公开声明:

我虽是美国公民,但在台湾长大,对台湾感情深厚,1990年从美国回台湾后,在台湾建造了4座芯片代工厂。

2000年开始在大陆兴建芯片代工厂,我为两岸的半导体产业同样尽力,为华人的半导体事业同样尽力。

我深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唯有合作互助才能获得双赢,希望台当局别再来打压我们在大陆的发展了。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在扛过台当局的打压后,2004年创办仅4年的中芯国际赴美上市

中芯在创办之初的成功有其特殊性,首先创办人张汝京是美籍台商,他不是大陆人,其次中芯国际的股东是全球资本,有大陆的,有台湾的,有美国的,有新加坡的,这都给芯片生产线的建立提供很大便利

要知道,如果由一个大陆人,或者是纯国企背景来搞芯片代工厂的话,那美国的技术封锁会把你弄死

之前国企背景的华虹,就打算整一条12英寸厂,可多少年过去了,美国就是封锁着技术和设备不运过来,让你的厂没法建

虽然中芯的前几年发展神速,可以用汹涌来形容,但步子迈的太快太大,总会出问题

中芯三剑客,撑起中国芯片代工20年(第一剑)

 

上面说了中芯国际是国际资本,美籍台商带着一大批美籍和台湾工程师搞起来的。

这就让中芯内部存在着三股不同势力

1,大陆势力,大陆扶植中芯毫无疑问的是要做出属于大陆自己的半导体代工产业,完善大陆从设计到制造的整条芯片产业链。

可以这么讲,大陆势力是为了国家安全而存在的。

2,创办人势力,创办人张汝京不管是先前在台湾搞“世大半导体”,还是来大陆搞“中芯”,他的目的在于一个半导体梦,一个华人的半导体理想,他更注重于技术升级,也更希望中芯国际成为能和台积电、联电相比肩的世界级半导体厂。

上一篇:7月2日,创维给小米发去贺电:你可以迟到,但不可以缺席
下一篇:高通骁龙875芯片组采购价曝光:整套方案25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