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争看涨潮 钱塘江大潮应该如何观看

众人争看“一线潮”  摄影/王芯克

浙江之潮

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

——南宋·周密《观潮》

钱塘潮:涌向陆地深处的波涛

钱塘江有好几个名字,因为河道像“之”字,所以曾被称为“之江”。后来,在曲折的“折”字左边加三点水,成了“浙江”,表示曲折变化,该省省名就源于此。至于“钱塘江”一词,则是公元10世纪吴越国钱武肃王以后的事了。

今日的钱塘江与钱塘江大桥,图自123rf.com.cn

钱塘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内的六股尖,三四百公里后,它成为一条有规模的大河,又两三百公里之后,就进入了寥廓无际的杭州湾。

钱塘江及杭州湾鸟瞰图,《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2月

钱塘江大潮的形成,需要“天时地利”。

天时即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相对位置。在农历的朔和望(农历月初和月中),海潮强于平日,海水倒灌入河口,钱塘江潮亦大。

地利包括地形、水文等条件。杭州湾是一个典型的喇叭形的河口湾。湾口宽100公里,向上游急剧收缩到只有2~3公里宽。从东海传进来的潮波,受两岸约束,潮势急剧增大,潮流增强。潮水受到河道底部沙坎的阻挡,水深度突然变浅,于是产生了壮观的钱塘江涌潮。

浪潮越滚越粗,辽阔的钱塘江上水汽蒸腾、雾气笼罩。江岸迅速被水覆盖,垂柳也在潮水冲击下歪斜,水鸟纷纷展开翅膀,逃离水面。  摄影/ 顾勇

钱塘江涌潮行程机理图解

钱塘江涌潮行程机理图解

潮差是钱塘江涌潮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钱塘江涌潮行程机理图解

潮波行进在钱塘江沙坎上

水越来越浅,潮波变形并加剧,形成涌潮

钱塘江涌潮行程机理图解

河口越浅,潮差越大,潮波越陡

钱塘江涌潮行程机理图解

涌潮上朔,继续增强,并在前部形成漩滚

涌潮增强到一定程度

水面破碎,翻滚掺气,激起阵阵白浪

形成壮观的钱塘江涌潮

古今观潮

古今观潮范围示意图,《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02月

历史上,人们很早就对这里的涌潮现象产生了兴趣。这可以从两千多年来,咏叹钱塘江涌潮的诗词歌赋、小说笔记、神话传说之数量窥见一斑:

李太白这样描述钱塘潮:“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毛泽东在海宁盐官观潮后则写道: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与钱塘潮相关的故事和传说更是不计其数,伍子胥驾潮来看吴国灭亡;钱王用弓箭射退潮水;大潮带走《水浒》中“花和尚”鲁智深的性命……

如果不曾亲临其境观潮,也许的确难以想象,一种水力学现象为何能承载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

《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10月,摄影/ 童本立

阴历八月十八的“观潮节”自唐宋始,今人观潮,时间上仍遵循旧制,观潮方式却更加多样,在哪儿看、怎么看,都是学问。有一种被称为“一潮三看”的观潮方法,是先到海宁的一个叫“八堡”的地方,再从那儿到盐官,最后到老盐仓,追着潮看。据说这种观潮方法能够一次把交叉潮、一线潮、回头潮都看到。

交叉潮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2月,摄影/ 方炳华

“交叉潮”出现在钱塘江口处。喇叭状的入海口中央有一处沙坎,它把涌潮分成东潮和南潮。两股潮水在绕过沙洲后再度汇合时,则是一种互相交叉、拥抱、撞击的汇合,常常形成十字交叉状。交叉处,涌潮激烈撞击,浪如堆雪,涛高数丈,水声喧哗,水花在空中散落,宛如暴雨倾盆。

一线潮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2月,摄影/ 王超英

海宁观潮最佳地段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镇海塔下观潮亭一带。在这里可看到“宝塔一线潮”的雄奇壮丽景象。每到观潮季节,人潮、江潮两相涌。图为2003年农历八月的一天,出现在海宁盐官镇的巨大一线潮。当涌潮很大的时候,它会接近一条直线,弱的时候则会呈现S形。

回头潮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2月,摄影/ 方炳华

图为2000年农历八月十八出现在老盐仓的回头潮,那是涌潮在撞击堤岸后,又以排山倒海之势翻卷回头形成的巨浪。

勇武弄潮儿

《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02月,绘图/ 徐卢男

北宋词人潘阆有词云:“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红旗不湿”的说法,或许有些夸张成分,但宋代弄潮的盛行是不争的事实。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左右,钱塘江口成了弄潮儿大显身手的赛场。他们个个披头散发、挥舞红旗,在风口浪尖上奔跑、跳跃、戏水,展现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姿态。手中的红旗主要用以炫耀技巧,也用来掌握平衡。

南宋词人辛弃疾对弄潮儿的赞颂更加生动:“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在诗词文人眼里,弄潮多少充斥着浪漫色彩。在现实中,这是一项凶险的体育活动,除少数高手能够成功脱险外,不少人往往会被巨浪击中,葬身江底。难怪当时的文献记载说,参加弄潮比赛的都是一些“不惜性命之徒”。

《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02月,摄影/ 许志伟

而近些年来,国际冲浪高手常常会在钱塘江涌潮之际,来到这里一试身手。同为水上运动,弄潮和冲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相同的是,运动员利用风的推力与浪尖的浮力前进;不同的是,冲浪运动员站在帆板上滑行前进,弄潮儿则不借助任何工具。

相比之下,古代弄潮活动对选手的技艺、勇气、耐力挑战更大。有学者据此推断:航海能力出色的吴越人曾经到达过南太平洋,将弄潮绝技带到了夏威夷群岛,并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冲浪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