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基础学术研究和科技转化应用,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

2016年12月,适值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开展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首任院长施一公的愿望。如今,他的愿望又更近一步。日前,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浙江设立西湖大学。作为该院千人创始捐赠人之一,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范渊4月2日接受采访时表示,西湖大学的设立是浙江高等教育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一步。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已有两千六百多所高校、近三千万在校大学生的情况下,如何将数量优势转化为科技与创新优势,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

  “西湖大学的设立是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的一项新举措。”将西湖大学建设成一所与世界一流大学并驾齐驱的、高水平研究型的民办大学,是施一公的目标,也是范渊眼中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所在。

  长期以来,浙江基础教育水平较高,而高等教育环节成为制约浙江发展“百年大计”的短板。此中,“高峰”数量不足、“高原”海拔不高是集中体现。

  范渊表示,西湖大学的设立,可视为浙江高等教育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步。“这是一种有益的互补和探索,是推动浙江高端人才战略实施的重大的举措。”

  据悉,该校系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秉承“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着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该校将从举办研究生教育起步,适时开展本科生教育,此中,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不超过5000人。目前2018级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也已启动,计划录取130名。”浙江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在理学、生命与健康、前沿技术等方向设立一级学科,并注重学科交叉。“西湖大学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浙江高等教育资源结构布局,在培育创新人才、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方面将起到促进作用。”

  正如其所言,聚焦基础学术研究和科技转化应用,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以“研究型”为抓手的西湖大学所有创办者的思考和坚持。

  “科学前沿的探索需要一批有志之士,但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也不能抱着急于求成的态度,要循序渐进。”范渊表示,对于西湖大学的发展他信心十足,也会尽其所能助力人才培育高地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