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纺大图书馆把时尚杂志看个饱

  在美国,《Vogue》被称为“时尚圣经”,武汉纺织学院收藏的这本1976年的《Vogue》杂志中模特身上文化衫里的中国元素叫人大饱眼福

  记者彭年 摄

  全民读书月·江城图书馆探宝第三站

  昨日上午,32岁的武汉体育学院老师辛梦霞和本报记者一起来到武汉纺织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刘志洲、服装学院的齐志家教授带着大家到4楼艺术阅览室的教师阅览区参观。

  女博士

  深夜报名“探宝”

  此次报名到武汉纺大图书馆“探宝”的读者中,住在东西湖区的70多岁的老两口因为担心下大雨,临时取消了计划。

  前晚11点多钟,辛梦霞在网上看到本报“图书馆探宝”的信息后,赶紧给记者发短信报名,她说这个活动非常有意思,可惜自己错过了前两站的“探宝”,希望能到其他馆“弥补遗憾”。

  昨日见到记者,辛梦霞为自己能及时报上名连称“幸运”,“我在武汉体育学院教播音主持,但自己是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类专业的博士毕业生,所以对各种书籍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30年前意大利杂志

  见证“流行轮回”

  武汉纺织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武汉纺织工学院,纺织和服装艺术专业是该校的强项,服装艺术类的书籍十分齐全。

  刘志洲介绍,图书馆艺术阅览室的特色馆藏书籍是服装类的裁剪、打版和图案设计,以及书法绘画等,比较经典的收藏有《中国服装史》、《世界艺术全鉴》等,还有不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各种中外时尚杂志服装艺术类杂志,其中中文期刊120多种,外文期刊30多种。

  “这些书最受读者欢迎,除了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很多其他专业的女孩子也经常来看。”刘志洲说。

  辛梦霞翻阅一本上世纪80年代的意大利服装杂志时,被那些时髦的款式所吸引。她笑着说:“这些衣服就算今天穿也不过时,看来流行真的可以轮回。”

  在美国杂志上

  发现编钟和“红领巾”

  翻看一本1980年出版的美国著名杂志《Art in America》时,辛梦霞惊喜地发现,有一篇介绍编钟、兵马俑等中国文物的文章,她边看边给大伙翻译,感慨:“编钟最早是1978年在湖北出土的,没想到两年后就进入了美国的艺术类杂志。”

  在一本1976年出版的美国著名时尚类杂志《VOGUE》里,她还看到了一件中国儿童戴红领巾画面的白色T恤。“1976年我还没出生,不过听父母讲,当年中国人还穿着蓝、灰、绿这样毫无个性的衣服。”

  中国孩子戴红领巾的形象为何出现在1976年的美国时装上?辛梦霞向齐志家教授请教。齐志家解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历了波普艺术的启蒙和发展,1976年正是成衣工业高度发达、文化衫开始流行的时代,所以在T恤上出现中国孩子的形象并不奇怪,“设计师喜欢把各种文化元素设计到时装上,实际上,国外的设计师很早就在关注并运用中国的文化符号,这只是一种好奇”。

  一个上午的参观结束后,辛梦霞深感“不虚此行”:“我现在的工作是‘跨专业教学’,有自己的不足。经常到图书馆看书不仅能提升自己,还能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图书馆探宝”

  征集下周读者

  “图书馆探宝”

  征集下周读者

  周日武汉少儿馆“探宝”名额已满

  昨日,本报“图书馆探宝”活动预告见报后,又有不少读者通过短信和微博报名。明日“探宝”地点在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因报名人数较多,读者名额已满。为方便读者提前安排好时间前往余下的几所图书馆,本报特发布部分馆的“探宝”预告。

  下周一,“江城图书馆探宝第五站”设在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读者可参观该校的校史展,并有望聆听珍贵的有声音乐资料。该馆馆藏5万种古今中外有声载体资料,有上世纪30年代百代唱片。

  下周二,“江城图书馆探宝第六站”为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读者可通过网络进入180多个国家的图书馆。

  有兴趣参加“探宝”的读者,可在工作时间拨打13995518328报名(或发短信留言,内容为姓名、年龄、职业以及想参观的馆名),亦可登录新浪微博@长江日报黄征发私信报名。活动名额有限,报名从速。(记者黄征)

  (原标题:在纺大图书馆把时尚杂志看个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