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活时政新闻

    当今社会,无论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许多活动都是以会议的形式出现,会议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党委、政府关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重要政策,基本上都是通过一些全局性会议向社会公布,这些会议本身传递的信息就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和很高的关注度。但是,空洞、枯燥、乏味、呆板的报道形式,往往是人们诟病时政新闻常用的字眼。
    试想,时政信息不能有效地传播,舆论影响力从何谈起?党和政府的决策、思路如何贯彻落实?
    因此,作为编辑记者,我们就要学会换位思考,尽量从观众的角度去捕捉老百姓关心的、感兴趣的信息,选取题材、提炼主题,求新、求活、求特色。从而使会议新闻言之有物、领导活动有血有肉、民生新闻异军突起,真正发挥好时政新闻的作用。
    一、摸清导向破解时政新闻
    一直以来,时政新闻也成为老百姓不太关注、关心的新闻,记者写出来的稿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会议召开都是“隆重的”,领导讲话都是“重要的”,下基层都是“深入的”,时政记者离开“要求”、“强调”、“指出”等强硬的词汇,几乎写不出稿子来。领导活动报道的程式化、冗长、乏味、空洞成为我们新闻宣传的痼疾,且久治不愈。
    如何抓住会议中的新闻,打破目前会议新闻报道的沉闷局面呢?
    会议新闻的责任之一是正确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决策和意图,基层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这些都是会议报道的重点。比如,对重要会议中全篇报告,可以抓住要点分门别类地择出多条新闻,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对于非程序性的会议新闻报道,要摸准读者对会议新闻的需求心理,努力采访到同观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
    会议中往往有大量的信息,尤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策信息、决策信息、经济信息、科技信息、人才信息等,都是受众所欢迎的。新闻媒介通过会议报道所传播的各种信息,对于经济建设、市场建设都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在当前新闻竞争中,信息量的大小,是争夺观众、占领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想在选材和报道手法上出新意,就要求参与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的记者要察言(捕捉领导讲话中透露的重要信息)、观色(看哪些事情能够引起领导和与会人员的喜怒哀乐)、追行(领导活动中非常态行动)。遵义县广播电视台在时政新闻报道上,长期贯彻一种导向,就是立足服务大局的前提下,通过察言、观色、追行,挖出群众关注的新闻。
    为了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写出使受众爱读爱看的好报道,记者一定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善于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有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往往藏在会议文件和简报里,这就要看我们是否识货。比如城市建设、市容市貌、市民困境、事故灾害等方面的问题。记者的眼光不仅要注视会场内的动态,也要注视会场外的情况。当然,抓会议外的报道是作为新闻背景为会议报道服务的,或者是为了扩大会议报道的广度、深度。
    要想做好、做活时政新闻,我们就得摸清当下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导向策划新闻。作为新闻媒体,我们也要时刻牢记假如我是一个读者,一个观众,最为关注的是哪一方面?所以,在策划报道、选取题材、提炼主题、采集素材中,凡事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转换视角做活时政新闻
    从新闻价值上说,时政新闻可以说是媒体的上层建筑,具有统领政治、经济及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作用。尤其是党和政府规定的决策、相关部门的重大项目、工程,都会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如何搞好会议报道,真正做深做活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迫切需要记者不断突破心理误区,转换视角,及时调整工作心态,从根本上扭转现状、提升报道质量来做活时政新闻;敢于突破唯上心理,寻求上下共同关注的最佳结合点,把握好会议和领导活动中领导与受众所共同关注的内容。要做好新闻报道,我们应该采用新的取材角度,新的报道手法和新的处理手段,尽量把报道作出新意,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
    今年 3月,我台知深记者在一次县委书记主持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座谈会采访中,就一改过去作风,转换角色,紧扣参会人员说真话献良策、县委书记征求意见谋发展来作文章。灵活录用了参会人员谈“美丽乡村建设”、“干部转变作风”等发言的现场声。记者将发言者问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情况、领导干部的作风取向及县委书记的答复,原原本本录制了下来,并全部播报观众。记者还巧妙立意,大胆取舍,将该条新闻命题为《说真话 纳诤言 谋发展》。
    该新闻打破了以往镜头对准领导的常规做法。标题的点缀和现场声的画龙点睛,使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全县的经济发展水乳交融,生动贴切,很具亲切感、亲和力。这条新闻不仅获得了我台领导的表扬,也获得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肯定。
    事实上,只有不依赖文件,讲话稿,学会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才能挖掘出时政新闻中鲜活的,富于个性的人物语言及相关细节。
    党委和政府每召开一次会议,都是为了解决某件事情或某个问题。而且,每个领导的行事风格不一,手法各异,有眼光的记者往往能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线索,以此为切入点来做报道,让会议新闻“活”了起来。
    所以,做好新形势下的时政新闻,不仅是让受众及时了解所处时代的大政方针,还关系到政府机关、领导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做时政新闻,在尽可能消减程序化的同时,可以通过转换视角来表现其新闻价值,挖掘其内涵,表现鲜活事物。
    三、打破常规做活时政新闻
    很多电视新闻初学者认为,报道时政新闻是种资历,能够去采访时政新闻的记者,往往是拍摄技术过硬、政治修养较高者。而且往往是头条新闻,播出时间长,占用篇幅大。
    不少从事会议活动报道的记者又认为,报道会议新闻,只需记下会标、排好领导次序、抓好特写发言镜头、再补一些与会者记录、鼓掌等镜头,拿来会议材料,于是一个重要的、长篇的头条新闻就产生了。
    我们好多做会议新闻的记者,往往是一会一报、就会写会。其实会议主题的背后,常常潜隐着丰富的新闻素材和相关的背景材料,这就要求编辑记者在会议召开之前及早运筹、策划,发掘、发现不经意的表面透出的新闻价值信息,使其具有前瞻或导向性。
    譬如,召开“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我们可联想到城镇综合一体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房开项目建设,可做小康房、廉租房、危房改造方面的新闻等等,还可以找土地管理审批部门,谈如何提高土地的供地率和使用率,如何在保证城镇建设的情况下有效保护耕地红线。这样一来,报道就比单单的“会标+主席台+会场”显得有“厚度”,也更具新闻价值,更吸引人,也更有可读性了。
    会议往往既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总结,又是对下一段工作的部署,各地各级如何贯彻会议精神,落实行动中遇到的问题,特别要注意区别前进中、发展中的不足和因循守旧的滞碍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追踪、探寻、采访、报道。
    我台新近推出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特色种养殖探索致富路”、“公路上的平安守护者”等等系列报道,也正是党委政府和老百姓所共同关注的点,也是张扬新闻媒体主打栏目的重要名片。
    稿子是用手写出来的,更是用脚跑出来的。
    记者只有围绕当前的中心工作,到基层采访,到基层“接地气”,才能写出“冒热气”、“有灵气”的新闻稿件来。只有这样,我们的新闻报道才能真正打动人,在群众中产生共鸣,才能写出不辜负时代的新闻作品。
    如危房改造,地质灾害搬迁,城镇居民乱搭乱建,党委政府又比较关心的新闻,在报道时,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要运用灵活的手法阐述了为什么要拆,拆的社会意义,怎样拆,拆迁的政策。
    一个从事新闻工作的老前辈曾经这样说,“会场上不是缺少生动、活泼的新闻素材,而是缺少敏锐的发现和快捷的捕捉。”
是的,时政新闻资源丰富。
    会场可以说是人流、信息流最为集中的地方,只要记者以积极的、创新的心态去对待,不是停留在事件的表层,而是去寻找新闻背后能够引发人深思的东西。那么,做新、做活、做好新闻不是难题。只有真正做到跨出事件做新闻,才能在各种信息碰撞中,取得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