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血脉紧相连

  香港主权回归祖国,当米字旗降落、五星红旗升起,另一方面的重要工程——“人心回归”也开始了新的阶段。毕竟,香港被英国管治了150多年,在外飘泊久了,“回家”之初难免会有点怯生生和不适应。

  20年来,内地有关方面、香港特区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一大批爱国爱港人士与机构锲而不舍,辛勤耕耘,营造“人心回归”的有利环境。尤其带领青少年走进内地,触摸历史,了解中国文化,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与回归前比较,香港与内地的文化连结更密切,社会主体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观念在增强。

  实践证明,“一国两制”下国民意识的培养、国家观念的增强,下力气与否,效果明显不同。

  歌声嘹亮,承载港人真挚情怀

  香港湾仔。记者参加本地一个团体的春茗聚会,席开20多桌,参加者大都是食品行业从业者,有供货商、检测员,有卖肉的摊主,也有立法会议员。主持人宣布全体起立奏国歌,不知何故,酒楼的喇叭久久出不了声音,有人大声提议:我们清唱吧!于是大家唱起来,唱得十分投入、整齐。旁边一位中年人说:“我系(是)第一次唱国歌,可以全部唱下来!”

  心中有情怀,歌声才嘹亮。香港社团多、聚会多,很多场合都会奏国歌,但唱出声来的不太多,尤其清唱,对许多普通话还不太灵光的港人来说,挺不简单的。

  半年多前,一位台湾女作家在香港大学作“一首歌,一个时代”的演讲,现场有上千人。在互动环节她问听众:“你最早的启蒙歌曲是什么?”坐在前排的浸会大学副校长周伟立回答:“是进大学的时候,很多师兄带我们唱的《我的祖国》。” 女作家问:“真的?怎么唱,头一句是什么?”周伟立刚开口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马上许多人接唱“风吹稻花香两岸……”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变成了大合唱,不相识的歌者相视而笑。是的,在这里,大河不仅是大河,稻花也不只是稻花,歌者抒发的,是对祖国的真挚情感。

  回归祖国,对香港来说是历史性的变迁。徜徉在这个大都市,你会不时看见国旗,在诸多场合听到《义勇军进行曲》。

  报载,今年为庆祝回归祖国20年,新界乡议局要挂起10万面国旗,让整个新界旗海飘扬。

  紫荆花艳,离不开中华厚土。这片土地,祖先耕过,春雷打过,敌人踩过,中华血脉从未断过。香港与祖国从来不可分割,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内忧外患、欢笑与忧愁,都深刻地影响着香港。无论经历几多风雨,甚至一度被改变身份,最终,香港都要与自己的祖国站在一起,这是历史的归宿。

  春风化雨,学子找到“回家的感觉”

  历史的线头,一旦疏松就要重新系紧。

  港英时期搞文化疏离,甚至割裂香港与内地的关系。说起当年的教育状况,天地图书公司总编辑孙立川博士向记者分析:港英时期学校不教中国历史,博物馆不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本权威的出版物,开头就写着“香港历史开始于1841年英国人来港以后”。香港过去多少代人受的是这样的教育,改变不容易,需要恒久之功。

  既然香港回归祖国了,增强国民归属感天经地义。特区政府做了一些工作,例如在修订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中增加了国民教育的内容,提出了“祖国”“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等课题。同时,相关活动长期在港开展,例如,新的一年政府资助学生与内地交流,参与者增加到约10万人。

  如今,香港人会讲普通话的越来越多,20年来有十几万人参加国家级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这是语言的回归。教育方面,香港原来采用“三二二三”的英式学制,2009年9月开始实施“三三四”学制,与内地接轨了。近几年,赴内地读大学的港生每年达数千人。

  “人心回归”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为了帮助香港青少年认识国情,增加认同,老一辈言传身教,爱国者身体力行,无数人付出了心血。

  20年来,中央领导人或在内地或在访港时接见一个个团组,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国家发展形势,为香港鼓劲,启迪人心。内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为香港学生实习、参访提供各种方便和条件,让香港学子多了“回家的感觉”。

  香港中联办主任张晓明近日在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介绍了中联办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例如推动两地建立743对“姊妹学校”,通过实施“万人计划”等项目,使每年赴内地交流的香港高校师生稳定在万人左右。青年交流形式多样,涉及上千个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其间形成了一些品牌项目,如“同心同根万里行”、“薪火相传”国民教育系列、“爱我中华”火车团……受到香港青少年的喜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3年10月,当神舟五号升空时,全港举办学生国民教育作文比赛,超过400所学校参赛。2008年奥运会前夕,香港78%的受访青年表示,愿意成为北京奥运会的义工。最近香港青年联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香港超过八成的大学生愿意到内地工作。

  6月6日,香港深圳南岭村同乡会举办庆回归20年晚会,出席的青年有150人,青年代表吴嘉晋说:“国家国家,先有国,后有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香港年轻人要主动去认识和拥护我们的家园,为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尽一分力。”

  走过曲折,香港社会主流越来越认识到,应构建“一国之下,香港特色”的国民教育机制。6月1日,香港教育局更新了《中学教育课程指引》,要求初中教授《基本法》,还要强化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建立国民身份认同。

  根连中华,关键时刻发出光芒

  “狮子山触得到长城,血脉里感应。”

  最近一年多,记者在港采访遇到几次新闻事件,深深体会到中华文化、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植根于以爱国者为主体的香港同胞心中。它有时或许深藏不露,但在一定时空下热情奔涌。

  5月28日,外交部驻港公署再次举办开放日,3000多名市民进场。回归以来,特区护照获158个国家或地区免签待遇,公署累计处理有关港人的领事保护案件1.2万多宗。许多青少年参观涉港外交图片展后,表示获益良多。中学生罗宁华说:“想不到国家为撑香港做了那么多事,国家对香港如此重要,我真真切切感受到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

  作为恢复行使主权的象征,驻港部队从进驻那天起,就受到市民的欢迎和关注。每年的军营开放日,港人扶老携幼前往参观。2016年6月,6处军营派发2.6万张参观券,市民排队领券,半天全部派完。

  连续5届,中国奥运代表团获得优秀成绩后,立即访港进行示范表演,与市民亲密互动,给香江满城留下美好记忆。每一次,几千张门票都被抢购一空。去年8月,记者在伊利沙伯体育馆前看到,观看上午第一场示范的市民还在进场,持下午场门票的人已排起了长龙。出席特区政府欢迎晚宴的演艺名人谭咏麟,在微博上晒出与运动员的合影时写道:“几十年从没做过粉丝的我变成了‘大粉’。他们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嘛!”

  香港同胞表达家国的情感,并非总是抒情的。在事关国家民族的大是大非面前,必要时还勇于斗争,敢于“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