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重点收藏广州本地的书画作品

(原标题:应该重点收藏广州本地的书画作品)

青眼有嘉 王嘉(批评家)

常有朋友聊天说起收藏书画,一般情况存在两难。一方面是拿出很多钱投入收藏,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不现实。另一方面是拿出很多精力耳听八方,把自己淬炼为火眼金睛的专业人士,也不容易。很多喜欢收藏的朋友并不是书画工作者,他们各自都有不同的职业,手头的闲钱不会太多,用于了解和研究书画的时间也相对有限,基本处于自发随意的状态。再加上书画作品的买卖,不同于买股票或投资金融那样停留于市场交易。如果是特别中意的书画作品,转手之后也许就一去不回。而书画作品即便是类似风格或同一作者,每件作品也都是独立的、唯一的。不喜欢的作品,肯定不会买。太喜欢的作品,也舍不得轻易转卖。在这样的前提下,买家的心情其实蛮纠结。同一件书画作品在市场上多次流动的情况,频率也不会很高。在这样的状况下,书画作品的大众收藏至少体现着这样三个特点:

一是装饰实用型。书画作品走向千家万户的主要动力是用于“补壁”,装点厅堂。越来越多的家庭关注书画作品的原作,而不是印刷品或替代品。尽管在这个图像复制的时代可以用比原作低廉很多倍的便宜价钱替代原作,但就审美体验而言,书画作品的原作意识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消费者认同。在这个话题下的书画买卖,其实就是买回去挂起来,把书画作品当成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有空慢慢欣赏,陶冶性情。

二是投资增值型。把书画作品当作是金融产品那样变成投资的手段,也是当下的一种时尚。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名家名作的投资固然具有极大的诱惑,但也要看到成本不菲,纯粹为了买画而不顾实力、东挪西借的买家,基本不是大众藏家。一般家庭就算是把书画作品当做投资,也不至于激情消费。毕竟不同于金融产品,书画作品的投资意义常常需要时间的检验。指望着短期就通过转手牟利,这是不可能的。再就是,指望着一锤子买卖,靠某一件作品或某几件作品发家致富的概率也不高。收藏家的“身价”常常是用全部藏品的整体增值体现出来的,在进入收藏之前有一个通盘的打算,打整体战,是必要的。

三是扎堆热闹型。超级卖家喜欢单独行动,而在大众收藏的层面上,单打独斗的收藏家几乎没有,三五知己交流收藏心得,甚至是合资一起做买卖,也是一种新走向。这种情况下的收藏家趣味、眼界,会以“小圈子”的形式存在着。你买我也买,你不买我也犹豫,成为小圈子里的常态。在这个话题上,投资导向也许有着深远的推动力。

那么,对于广州本地的收藏家们,钱往何处去?作品从何处来?笔者的首要建议是,应该重点收藏广州本地的书画作品。理由有四:一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与其舍近求远,不如在身边的书画家朋友之间寻找资源。不仅可以购买书画作品,而且也可以跟书画家成为常来常往的朋友。经常抽空去书画家的工作室,亲临现场观摩一睹书画家的风采。如果有空,甚至可以就近拜师学画,提升自身的书画修养。

二是便于长期关注书画家的艺术风格走向。从投资某一件孤立的书画作品,转变为投资于那些投缘的书画家,跟书画家一起成长。

三是便于推动本地资源的联动,产生更为有效的“热岛效应”。如果广州本地的书画家们与本地的收藏家们有了更多的默契,更多的本地收藏家成为他们的“赞助人”,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创作热情。而他们的书画作品,又反过来拉动本地的书画市场,给收藏家们带来现实的利益。这是“复利”的关系,皆大欢喜。

四是书画收藏的历史从来就不仅仅是围绕着少数的“大名家”的历史。如果这样,那些不是“大名家”的书画家们怎么活?那些收藏了不是“大名家”的收藏家们怎么活?只有本地市场逐步成长起来,收藏家们手上的那些不是“大名家”的本地书画家的作品才有更多的机会出手变现。急需用钱的时候,谁不这样想呢?

(原标题:应该重点收藏广州本地的书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