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书画收藏类图书编辑重点与难点

浅析书画收藏类图书编辑重点与难点

“荣宝斋珍藏”系列图书


  □王勇


  书画收藏类图书是艺术类图书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也是荣宝斋出版社的出版重点之一。本文以“荣宝斋珍藏”系列为例,试图从作品鉴定、作品拍摄、内容勘误、编辑体例等方面,对书画收藏类图书的编辑重点与难点加以分析和思考。


  作品的鉴定与甄别


  荣宝斋是我国著名传统文化企业,收藏了数以千计的书画艺术精品,颇受海内外瞩目。荣宝斋自2004年开始酝酿将自有藏品系统出版,经过几年的整理编辑,这套“荣宝斋珍藏”12卷陆续付梓完成。笔者作为主要负责编辑主持实施,面对过困难和挑战,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经验。像“荣宝斋珍藏”这样大部头的系列美术图书,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图书出版工程,涉及方面较多,困难之大自不待言。


  荣宝斋所藏书画作品,属于首次全面出版面世,此前并没有完整地梳理。通常美术出版首先有一个作品鉴定和审核的问题,需要对作品的真伪、良莠、出版价值作出正确判断,尤其涉及古代、近现代时期那些作者已经不在世的作品,更需严格把关,客观上要求编辑应该具有相当水准的专业素养。


  为了确保此次出版内容确凿可靠,荣宝斋专门临时组织了几位专家一起对藏品进行逐一甄别。先是要鉴定作品真伪,进行断代,然后检查作品信息的正误。一般情况下,赝品不予收录。但有些作品虽然真伪有疑问,但不一定没有出版价值。如假托名家而水平很高的旧仿,出版时则需要特别注明,如在作者名字后注明“(款)”,即意为作品落款为某某作者,但是存疑。同时要利用面对原作的难得机会,对作品信息,如质地、尺寸等进行全面检测核对。有些信息离开原作是很难勘误的,如尺寸。还有一些特殊的质地,像古代字画常见的载体“绫”和“绢”,但这两种丝织品,不面对原作纹理细加辨别,很容易混淆。简单来说,后者编织的纹理主要是井字形,前者为菱形,更加细密。


  鉴定书画首先要打眼看气象,如果阅画经验丰富,则一打眼就会心中有数。对画家的功力水准、风格手法,还有作画时的精神状态可以有个大致的、往往也是准确的判断。表象要看功力和水平,内在要体会画家作画时的那种肯定、诚恳的程度。通常作伪者依葫芦画瓢,理解肤浅,心态飘忽不自信。其次,可以重点观察落款和印章。画迹多是复笔叠加,掩饰性较强,而落款的书迹往往是刹那心迹一次成形,最大程度泄露出画者的书法功力和个性特征,所以这个参考依据最为重要。此外,还要看纸色和质地,如使用加有漂白粉的水进行装裱,对宣纸的色泽就会产生影响,以此作为推断时代的依据。结合历史知识进行鉴识也是常用的方法,如某种特殊纹样的裱画绫材,即是某个造假盛行时期的重要标志。鉴赏是经验性的,需要阅画无数,需要对笔墨语言有精微的艺术感受力,也需要熟悉艺术史和艺术作品。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鉴赏需要读书与读画互为补充,长期面对艺术品真迹用心揣摩,逐步建立起个人的审美阅读经验和视觉判断的坐标体系。


  此外,作为编辑,对作品的直觉判断还要为后期编辑排版和设计产生应有的形式想象和内容捕捉。如书中可能要用到的精彩局部特写,其实在阅读原作时就应该印在心里了。


  作品拍摄的计划与统筹


  美术作品拍摄比较特殊,不是简单将作品拍摄清晰就可以了,往往因为后期编辑和设计排版的需要,对如何拍摄有严格要求。但是因为原作拍摄一次实属不易,尤其对那些不易拍摄或珍贵的作品而言,拟定周密的拍摄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


  “荣宝斋珍藏”系列囊括了不同形制的书画作品数千件:有的作品是成套的,如册页,一套少则8开,多则24开;有的作品是正背都有内容的扇面;也有的作品是数米长的长卷。这些作品都需要拍摄时分次完成。为了避免图片编辑时错漏,应在拍摄时就顺带建立起系统有条理的原始摄影档案,如可以对编号和作品同时拍摄。


  在作品版式编排中,对作品素材会采用不同呈现方式,如有的会选取局部放大,有的则是跨页、拉页,这样就不能在拍摄时简单依据图书开本的尺寸去要求拍摄精度,要充分考虑到后期图片使用中可能会有的特殊情况,提前做出拍摄预判。总之,拍摄计划考虑越详细具体越好。否则补拍很麻烦,或者没有机会再补拍。其实拍摄计划不仅仅是对拍摄质量的把握,同时也反映了对内容编辑的认识深度。


  此外,为了满足后期内容编辑的要求,可以进行一些资料记录性质的局部拍摄,如对印章、题跋等内容进行单独拍摄,以便后期内容编辑的查验。因为尺幅较大的作品,拍摄整张片子时在局部细节上是不易辨识的。此类拍摄不用考虑印刷精度,只要能满足编辑工作就可以。


  内容勘误与综合判断


  “荣宝斋珍藏”系列所收录的书画作品年代跨度大,从元代到当代,以明清时期居多,几乎囊括各种画派和风格,涉及作者有数百人,其中既有名家,也有小名头,甚至无款识者。考释题跋印章和写作传记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如有的作者重名同号或史料了了语焉不详,又如有的文字难于辨识,等等,每每遇到难题,都需拨冗考释,或在电脑上放大作品局部一一比对相关信息。


  此书涉及信息极其庞杂,必须要在出版的不同环节中增加纠错的防线。即使鉴定中有疏漏,也可以在后期编辑中发现问题。有疑问必有原因,解决疑问就要利用多种信息渠道综合求证。在编辑过程中利用多种图文信息进行综合判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此书中的一些错误就是在编校中得以勘正的。如古代部分有一幅清代的署款“小山”的水墨花鸟作品,过去公开出版物都认定此画的作者为清代著名工笔花鸟画家邹一桂。邹一桂号小山,其生平年代也与画上题跋时间吻合。但是画面上钤有一方“方外画史”的印章,却让人产生了一些疑问。所谓“方外”是指出家人,而邹一桂没有出家记载。而且此画是一幅墨笔小写意,同邹氏广为流传的设色富丽的工笔风格有所不同。当然此画这种写意风格较工致,不属于笔意放纵的类型,倘若说擅长工笔的画家偶或一为,似乎亦未尝不可。但后来经过多方查证,发现此画的作者很有可能是同样号为“小山”的出家人方珍,但画史上将此人一笔带过,几乎没有任何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当时在编辑中究竟是沿袭旧说,还是另做新论,还颇有一番踌躇。巧的是后来笔者偶然在嘉德拍卖见到了一幅很罕见的署名方珍的绘画原作,两相对比发现风格、字迹完全相同,由此肯定了原先的猜测。


  编辑方案和编辑体例的规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