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市场乱象 林之源:不要过早收藏我的书画

“不要过早收藏我的书画作品

对当今中国书画艺术品投资热的几点反思

近日,一位在股海中摸爬滚打十几年的知名人士说,面对如今熊而再熊的股市,他已经失去信心与希望,而想把资金拆出来投资艺术品收藏市场,尤其想收藏一批我的书画作品。在征询我的意见时,我告诫他:在当前股市低迷、书画精品价值拉升的形势下,必须要有冷静的思维与平和的心态,书画收藏投资不仅要慎重,更要有长远的目光,尤其是不要过早收藏我的书画作品。

书画艺术品定位与收藏市场的反思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无论是古代书画,还是近现代书画,都是不能再生的艺术品,或者说是特殊商品,这源于书画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欣赏习惯以及学术修养血脉相连的关系。书画作品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基础,也就成为民众最为喜爱的艺术门类。如果是有较高历史价值或珍贵的书画精品,其市场就不会贬值,不会崩盘,不会成为泡沫经济。因而,书画艺术品必然会成为收藏投资的一大焦点。

从2008年至2011年,中国书画拍卖市场进入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期。如2010年春季拍卖会四家公司有4件书画超过亿元。其中张大千《爱痕湖》横批以1.008亿元成交,北宋黄庭坚《砥柱铭》手卷以4.4亿元成交,创造了中国文物艺术品的世界最高价纪录;2011年春拍,书画作品占总成交额的60%左右。其中八大山人《荷花》条屏拍出4700万,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的高价成交,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有专家指出,不断呈现的中国书画市场高品位、高价格的成交现象,不仅鼓舞了收藏家和书画文物爱好者的士气,成为一种动力,一种信心,更是拉动了整个收藏界成交总额的杠杆,体现出中国书画旺盛的经济价值。原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文物艺术品市场评论家赵榆认为:“这一辉煌必将载入中国美术史册。”

所谓“百业兴,收藏盛”。在当今这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优质艺术品投资的财富增值效应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同,艺术品作为财富投资也已经成为房地产和股票之外的最佳形式,尤其是艺术品中的中国书画投资,更成为该领域里的“软黄金”。面对如此火爆的书画收藏品市场态势,许多人早已热衷于此,许多人正在蠢蠢欲动。但是,作为投资者,在当今繁荣的表象下,绝不可一味地盲目追从,要理性地分析与掌握艺术品市场上的一些基本规律和长远趋势。

我以为,中国书画市场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突出地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当今社会发展中的文化淡化现象,导致以国学作为书画艺术生命力来创作的作者不多。纵观各次市场高价成交的拍品或值得大量收藏的书画精品,大都是已故名画家,其作品包含的文化因素甚高。但是,当今有一种怪象,某些人一旦坐上书协、美协领导位置,俨然成为书画界领袖,成为杰出人物。其实,这些人往往只是熟识协会工作与行政业务而已,其作品不一定有多高的艺术价值。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书画艺术的发展;

二是在市场经济的利诱下,经营书画的中间组织或书画经纪人以牟取暴利为目的,为当今的一些书画家运作包装,肆意策划、策展,一些美术评论家也昧着良心大吹大擂,撰写崇仰文章,使得一些庸人庸作被宣传成时代的精品杰作,此类现象屡见不鲜,给书画市场造成混乱,投资人、拍卖行或买家损失惨重;

三是地方政府喜欢出面特邀中国书协、美协某些名家前往某地现场笔会、创作,以拥有其作品而自豪。笔者曾得悉有个名家应地方邀请,某日里创作书法作品300余幅,肆意发送,可见一斑。其实,这种无论因公因私的行为,都是一种不正常的趋势。行家都知道,现场笔会的创作条件,往往不会创作出好作品来,这样不仅有害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品味,还加大了投资收藏的风险,损害了收藏者的利益。另外,书画市场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一些鉴赏评价体系、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也给书画市场投资带来了不少风险和负面影响。

书画收藏投资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

“收的是艺术,藏的是文化。”作为书画艺术品投资人或书画收藏家,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要通过对中国书画的深入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不断吸收,才能掌握中国书画的基本知识,加深书画文化方面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其实,书画投资原本是针对具有升值前景的书画艺术品,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是在合适的价位买入,升值以后再卖出。书画投资也应该是长线投资,根据拍卖市场运行规律,一个循环周期需要5-8年左右或者更长时间。即便是纯粹的投资,也离不开文化鉴赏价值。这就要求收藏家首先要学习中国历史、中国美术史,要有较深的国学文化修养和美学修养。当然,更要具有一定的书画鉴赏水平,对于较高的书画作品投资,必须有鉴定水准较高的专家顾问把关,以辨别真伪,保证自己收藏品的质量。

由于中国的书画艺术标准很难统一,如果缺乏鉴赏与收藏常识,仅凭一个人的名声大小来衡量书画收藏的价值,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道,画家的知名度是由内外两部分构成的:画家的艺术水准和宣传包装。我们不能被一些单纯的炒作宣传所迷惑,要了解作者的艺术造诣和作品的美学价值,这才是决定书画作品价格的本质因素,是作品保值增值的前提。同时,中国书画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国人而言,是一种特定的艺术情结。要在投资与收藏中感悟其中的艺术。收藏的目的在于陶冶情操,而感悟其作品的艺术是审美的过程。比如,中国书画原本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从主题、景象、气韵、笔墨、手法、构图等方面,都是审美、赏析、领悟和学习的课题。理解到这一点,十分重要。

书画是一种经典文化,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群众基础”欣赏者,才能被广泛地接受。艺术造诣成就高,不代表拥有的市场占有率高。任何艺术门类确实需要一批“阳春白雪”格调的经典传世之作,而且不能作为商品来出售,这只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有些具有很高艺术造诣的作品未必会被市场接受,只能呆在博物馆里。这就另当别论了。假若进入市场,作为商品,市场认同才是硬道理。当然,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屈就于市场,就会造成创作格调俯向低俗。被市场接受的也就未必都是大家。书画收藏投资者有自己的胃口,要想获得较大的收藏投资回报,应当综合各种因素,选择适合的作品来收藏。当然,收藏书画作品还得看作者的人品。这就跟衡量一个人做人的成功一样,某人很会赚钱,但人品不行,他就不会是一个受人爱戴的人。同样,品行不正、没有人格魅力的书画家也不会是一个受人爱戴的书画家。比如刘墉与和珅,岳飞和蔡京都是书法家,但他们的作品谁的更有价值,就显而易见了。

不要过早地收藏我的书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