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钱多图像,我国古币多文字的原因

公元40年,也就是古罗马皇帝卡里古拉遇刺前的一年,人民手里的银币还戳印着他的头像。

▲公元37-41年罗马帝国盖乌斯·卡里古拉像铜币

同时,地球彼端的大陆上,汉光武帝刘秀在这一年复行了五铢钱。

▲五铢钱

这看似没有联系的两件事却因为“平衡”二字拥有了联系:前者终将因失去平衡的统治而陨命;后者却因找回了货币的平衡而给人民带来了希冀。

细看这种货币,一种印人头像,一种印文字,这也是中西方古钱币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为何西方人偏爱头像,中国人偏爱文字呢?

1

平衡与对称

我国古人的审美趣味,与彼时的古典哲学观是分不开的。比如数字五,就曾有非凡的意义。简单来说,古人认为数字五居阳数之间,可起到调和的作用。

这种“调和”实际上就是指平衡,平衡天地万象,平衡阴与阳。这种对于平衡的尊崇之后成为很多流派言论的根据:比如儒家的中庸之道,正是立据于此,所谓“不偏不倚,允当适度”,讲求的就是一种平衡,舍重于“两极”,而重“中间”。

西方人也尊崇对称,早期仅仅是对于图案的崇拜,认为对称是天赐的形,是自然界万物的构成。因此在他们的美学观中,历来追求形象,追求写实,注重实际的表达。

古代中国也有这种基于形的对称观。例如很多汉字是对称的、很多器皿用具是对称的、建筑群布局讲求中轴线等等。

我国古代钱币形状的发展正是依照以上所述的脉络发展而来。铸钱历来就是很严肃的事情,关乎国运、民生、国家形象等诸多方面,用最重要的哲学和美学思路审度之自是理所应当。虽然古钱币爱用文字,但绝对对称且象征天地关系、形制为天圆地方的方孔圆钱也是遵循对称原理的。

▲天眷通宝

这种造型再想布上大面积的图像,显然会有点捉襟见肘。加之文字本身的结构就能体现“平衡”、“匀质”的精神,再以“对称”的原则排布于钱面,则更加符合哲学与美学的双重需求,既符合哲学观,同时亦能表达出庄重之美感。

▲清代“咸丰元宝”

虽然有一些花钱的确是方圆之间充满图案,不过不难发现它们也是尊崇对称原则的。图案里,双人对立、双龙戏珠也好,龙飞凤舞也罢,皆如是也。

▲太上咒花钱

而西方打制币,皆是在经过炼烫打平的金属板上用戳印砸出图案,再经剪裁成币。图案的确是写实,但剪裁之后成咋样就咋样,圆与不圆似乎并不十分重要,可见他们对于对称之事真的不如我们这般有“强迫症”。

▲贵霜早期金币迦腻色伽一世金币

2

重“字”轻“画”

孔子曰“六艺”,是为礼、乐、射、御、书、术。圣人之言,让“书”一直占据着“画”所不曾有的重要地位。古代君子可能不用会画画,但是必须要会写字,这个是必备的技能。而后虽有了“琴棋书画”之说,但在整个文人圈中依旧是重书而轻艺。

书法乃是“书字之法”,古代文人尊崇书法之技,是源于对“文字”的尊崇。这种普遍性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的,具有普世性的审美趋势。再者,就是文字比之图案具有更大的功用性。毕竟图画不能被所有人理解,就好比不是所有人都欣赏毕加索一样。但是文字没有这样的局限性,也正因如此,书法也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欣赏。

▲宋徽宗书法

再加上我国传统文化中重意不重形的表现方式,如果戳了个不怎么像样儿的皇帝头像上去,会被算作“欺君之罪”而招来杀身之祸吧~

▲大观通宝

不过,我们最终还是走进了机制时代,并接受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将人头和偶像印在了货币之上。

▲袁世凯像银币

有人说,这在技术上的确是一种进步,但观念上却被“西化”了。

这么想或许有点悲观,不过好在还有众多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存在,继续以属于我们自己的审美趣味和美学观去审度周遭,不仅仅是钱币,也是整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