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土体育中亲近自然热爱家乡

走进校园,就能看到小树林、小山坡、田间垄沟;课间体育活动,大家手里拿的、脚下踩的,不是“高大上”的运动器材,而是“接地气”的日常用品、农事工具———在闵行区浦江三幼近日举行的乡土运动会上,记者看到了如许场景。近年来,在沪上幼儿园里,这些“土里土气”的运动项目,成了体育活动的组成部分。

在浦江三幼园长周陆妹看来,乡土中丰富的自然、物质、文化资源,可以成为很好的教材和教具。让孩子体验充满野趣、农趣、童趣的乡土体育,是他们亲近自然、亲近家乡的第一步。

把各类乡土元素融入幼儿运动

在浦江三幼的校园里,随处可见本土元素,以及野趣十足的山坡、树林等。

乡土体育材料的选择,也完全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现在,学校的乡土体育材料分为树木、土布、稻草、竹子、其他五大类,涉及木桩、布袋、草筒、竹篮等用具。因为大部分材料取自自然,学校还总结了一套有效的保存方法,如定期曝晒、保养稻草,给竹木去毛刺、涂清漆等。

体育项目则融入了本土语言和本土游戏的精髓。周陆妹说,沪语童谣既有韵律感,又可以方便地与各种运动游戏结合。于是,学校根据《炒蚕豆》《小巴辣子开会了》等耳熟能详的童谣,创编了一套律动操。而跳皮筋、竹竿舞、马兰花、踩高跷等传统乡土游戏,也深受孩子们欢迎。

不仅郊区孩子钟爱这些“土”运动,市中心的一些幼儿园也刮起了“乡土体育风”。地处老西门街道、靠近文庙的荷花池第二幼儿园就为孩子们设计了一系列“弄堂游戏”,如跳房子、滚圈子、丢手绢、贴人等。

充满野趣的体育运动有益孩童身心健康

“现在很多幼儿缺乏运动,胃口差、体质弱。”这是爱童幼儿园园长张黛莺的切身体会。她认为,健康包含三层含义,即身体、心理、人际关系的健康。对幼儿来说,这些都可以在体育运动里找到。而乡土体育,既充满趣味,器材又环保,尤其有益孩童身心健康。

周陆妹告诉记者,通过对幼儿运动数据的跟踪分析发现,大部分孩子的平衡度与敏捷度不错,但力量与耐力不足,悬垂能力尤其薄弱。这个结论,与三次亚洲国家孩童体质抽样调查的结论不谋而合。在她看来,幼儿每天完成适当难度、强度的体育运动可以锻炼平衡、协调、速度、敏捷、耐力等多种身体素质。而形式丰富、简单易学的乡土体育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体育特级教师赵双成表示,现在有很多家长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让孩子学很多东西,看很多书,但勇敢、自信、坚毅、合群其实也是影响孩子智力的重要因素,体育运动则是有益智力开发的途径。

乡土文化也是传统文化

“文化一定是根植于土壤的,孩子喜欢乡土体育,不是老师教出来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天然带有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周陆妹强调,乡土文化是我们需要传承、发扬的传统文化。乡土游戏也渗透着“老祖宗”的生活智慧,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利用身边的乡土资源,为自己创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周陆妹还提到,上海的人群结构正随着城市发展发生着变化。如今的校园里,既有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也有不少新上海小囡和随迁子女。寓教于乐的乡土教育正好可以令本地孩子更了解家乡,同时帮助其他孩子更快融入这座城市。

“乡土的东西是最亲切的。”周陆妹感到,只有让孩子从小体验乡土体育,回归自然、野趣的生活,他们才会亲近家乡、热爱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