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闻 值得联播(体坛走笔)

比如12月7日晚,国内的新闻是在海南三亚举行的中华龙舟大赛总决赛;而国际的体育新闻则更加谐趣,是红牛F1赛车队的奖杯被盗之事。再往前,“球王”贝利住院、梅西打破西甲纪录、“昭和棋圣”吴清源去世等消息,都上过《新闻联播》。

为什么很兴奋?因为《新闻联播》的性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样的一档节目中开播体育,无疑让很多体育迷感到“春天来了”。

众所周知,在中国,体育的舆论氛围和土壤并不算良好。在应试教育机制下,“搞体育”的往往不是太受重视。在学校里,“体育生”没有“好学生”受欢迎;在家长的心里,搞体育也最多是“业余爱好”,绝不能喧宾夺主,孩子学习好才是正途。

一方面,这可能有以往专业体育机制限制了很多人的平衡发展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觉得体育“没用”,不会给孩子加分,也不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实际利益。

这和西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美国,从中学到大学,最受欢迎的人物一定是橄榄球队长、篮球队长或者赛艇队长;在欧洲,会踢球、踢得好的,才是真正的“万人迷”。有人会从文化上追溯根底——君不见,希腊史诗、文艺复兴的油画和雕塑,也都在歌颂“身体的美感”。

中国似乎一直在这方面有点儿欠缺。但诸如梁启超、鲁迅等近代以来的思想巨人,无不视体育为重器。毛泽东也于1917年即写下过《体育之研究》,其中就有著名的“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主张。

我国很多东西,似乎还是习惯“自上而下”地推动。男足进了世界杯,足球就热一阵;刘翔拿了奥运冠军,一时间全国的中小学体育课里就都加上了跨栏一项。

《新闻联播》里开播体育,也可以看做是这种方式在舆论界的延伸。至少,这标志着国家重拾对体育的重视了。去年3月,该节目预告了当晚国足的比赛,结果有超过1亿的观众收看了这场比赛的直播节目,创下新纪录。

在很多项目的“举国体制”开始松动、职业化发展又不够成熟的今天,仅仅依靠一个新闻节目改变中国体育的困境,肯定是不现实的。这背后,有青少年培养体制的问题,有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的问题,有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更有思想观念转变和全民健身观念形成的问题。问题既然是系统性的,那么解决起来就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但至少,一整个湖面的冰要消融,总要从一个地方凿洞开始——将体育植入新闻联播,可能就是这么一个“破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