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豪情壮天下:企业大如国家 国家要有计划

  一、大企业 赢天下

  2017年6月9日,阿里巴巴股价大涨13%,企业市值超过3600亿美元。同一日,腾讯也创下历史新高,总市值达到3200亿美元。阿里和腾讯同时名列全亚洲市值最大的公司前两名。即便如此,阿里的高管信心满怀地预计下一个会计年度企业利润会增长40-50%。

  而在此之前,国内一家券商研究员还忿忿不平地说,茅台加五粮液(行情000858,诊股),中国的几家白酒企业的总市值已经超过了全部竣工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值,说这样不合理。可是,茅台的市值,刚刚还不到1000亿美元呢。

  真正的大家伙还是在美国。苹果的股价即便回落,目前的市值也接近7800亿美元。谷歌的市值6500亿美元,亚马逊4600亿美元。而曾经的美国象征通用汽车的市值才500亿美元。

  这个世界,是怎么了?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何以市值越来越大,企业的规模为什么会越来越膨胀?它们的天花板在哪里?

  也是6月9日,在上海香然会,与投资界的几位朋友品酒吃饭时,谈到选股,一位投资家说,自己选择股票从来不在乎盘子大小,反而越是大盘股越安全。另一位也认为,大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让人放心,比如国内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的股权其实只有2%,分散的股权意味着更佳的公司治理结构,这样的公司才是让人放心的。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华为那里。任正非在华为的股权占比也非常小,但华为如果上市,市值只怕也要5000亿美元以上吧。

  所以,做企业的人有一个感觉,随着社会信息共享的速度的越来越快,将来的企业发展就是要向合伙制演进,每个人持股都不必多,但企业可以做得很大。这一点,值得我们都重视。

  席间,大家还交流了一个现象:类似于腾讯、阿里这样的大企业,在收购兼并小型企业的时候,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往往能以远低于其它企业的报价买下来,这使得大公司的投资价值不断上升。举例来说,公司估值30倍PE,但他们收购的一些小型公司可能只有10倍PE的估值,结果就是公司越大反而变得越有投资价值。渐渐的,一些大企业已经不屑于去做小开发了,他们发现哪家公司好,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会直接开价,把企业买下来。虽然估值不高,但小企业更愿意投身到大企业里面去——大企业渐渐的变成投资公司了。

  大家感慨的是:如果照这样的思路演进,大企业不断收购兼并,岂不是规模会越来越大,最终把天下商机一网打尽?

  二、企业的边界在哪里?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的引子:企业的边界究竟在哪里。或者说,一个企业发展的顶级规模会是多大。

  80年前,1937年,科斯的论文《企业的性质》正式发表。这篇论文奠定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础,也成为新制度经济学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重要文献。50多年后,科斯以该文和另一篇相似作品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论文中,科斯首先论证了企业产生的原因:市场环境下,每一笔交易都需要一个契约,找人、签约都属于交易成本。如果有一个人站出来,把一系列的契约整合成一个大的契约,这就形成了企业。举例来说,有人要生产钢材,理论上,他可以与矿石拥有者签订购买协议、与钢水生产者签订冶炼协议、与轧材生产者签署轧制协议,等等。他每天跟那么多人签协议,太累了,怎么办呢?他干脆把所有这些生产者一股脑儿收购过来(或者自己直接购买矿山、自己建立冶炼轧材企业),让所有这些流程都变成”他自己的”。于是,企业就产生了。

  由此可见,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降低交易成本”。科斯没有指出的下一个潜台词是“企业产生的原因是为了赚钱”,因为降低交易成本,当然就是为了提高企业利润,而不是为了满足企业家的控制欲。

  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后,科斯就开始论证企业的边界,即企业应该发展到多大。他最后的结论是:企业扩张将会达到这样的一个规模,即在企业内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不高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

  啥意思呢?比如现在美国的农民现在日子过得很潇洒:耕地的时候,他们打个电话,就有专业的耕地公司来干活;播种的时候,有专业的种子公司;喷洒农药、收割庄家,也都是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专业的分工是如此精细,以至于一个农民可以管理数千亩甚至数万亩土地。你要问了:农民干嘛要让专业的公司帮他做,而不是自己组建团队购买设备来完成这一切呢?或者说,这个农民为什么不搞一个企业,让这一切都“企业化”而不是“市场化”呢?

  按照科斯的理论,那样做划不来!农民如果自己组建企业来做,每年可以赚800万美元,但是,他用市场化的专业团队来做,可能赚1000万美元,他当然不会组建企业。这个极限在哪里呢?就是在每年赚1000万的边界上。如果组建企业能赚1200万以上,再加上他有那么一点点控制欲,也许他就会组建企业了。

  (这里隐含一个疑问:如果有人把当地所有的专业化公司,如耕地、播种、收割等小生产者组织起来,变成一个大的企业,会不会有利润呢?就算没有人来做这件事情,这些小生产者存在于当地,假设它们是一个无形的组织呢,社会效益是否有改进呢?)

  在科斯看来,当企业扩大的时候,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是会增加的。而企业家凭借自己的感觉、经验和判断,可能无法驾驭更大规模的企业,或者说,随着企业边界的扩大,资源配置要素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家会出错的。这就决定了企业的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那个能达到交易成本平衡的点,就是企业的边界。

  80年前的理论,到今天是不是仍然发挥着耀人的光彩呢?

  三、大企业黑洞

  可是,科斯理论的局限性也由此就体现出来了——在科斯和熊彼特共处的时代(1910-1950),企业家是创新的代名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创新的源动力,而创新来自于企业家素质。在他们眼里,企业家是一个“完人”,但他们的控制范围也是有限的。

  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面貌日新月异,企业家的边界在缩小,但企业的边界却在扩大——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不再是某一个企业家完全、100%控股的,企业家在企业中占的股份越来越低。它的潜在意义是企业家之间的联合:在一个企业内,多个能人各有分工,每人各管一摊,结果就是企业变得越来越大。

  此时,企业里的企业家不再是完人,而只是一个子角色。这些企业实际上变成了若干优秀企业家的联盟,实施的是类似合伙制的股权制度安排,众多能人各自发挥优势,才能实现赢家通吃(以低廉的成本收购其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