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优秀影片生存权

  完全自由的市场运行方式,能否促进市场合理、有效、健康发展?150年前的爱尔兰大饥荒给出了答案;2017年,国内电影市场的排片“事故”也给出了答案。在院线制度快速发展,国内电影票房节节高升的数年内,迎合主流年轻消费群体偏好的大制作商业影片成为市场宠儿。但是,不要忘记现实题材影片、艺术影片,它们也在书写着人类电影艺术发展史。出于票房收入的考量,掌握排片资质的大型院线难免将资源倾向前者,后者也日益暴露出生存难题。日前,电影《摔跤吧!爸爸》票房逆袭,凭借自身功力倒逼院线增加拍片场次。这或许是一次契机——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深化改革,保护电影艺术健康成长。

  2017年过半,观影市场稳中前进。

  截至5月6日,大陆地区电影票房累计已突破200亿元,用时仅126天,相比2016年提前16天。在2017年新上映影片中,国产影片按部就班,进口影片不乏一些叫好又叫座的佳作,《速度与激情8》凭借26.94亿元票房稳居榜首,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摔跤吧!爸爸》也以突破10亿元票房跻身前十。在美国超级IP大军围攻下,印度现实主义题材影片迎来中国影迷罕见高口碑,实属不易。其跌宕坎坷的排片经历,更透露出电影艺术背后,文化市场的一丝隐忧。

  排片压不住优秀影片

  由尼特什·提瓦瑞指导、阿米尔·汗主演的影片《摔跤吧!爸爸》在5月份观影市场中赚足口碑与人气。但这部票房超过10亿元的影片,首日排片率却仅有3%。上映第一周,该片票房收入仅9000万元,远低于那些首日便破亿元的“现象级”作品。经过一番周折,第二周,该片票房就达3.4亿元,第三周3.6亿元。凭借着过人口碑,票房“逆袭”成功,这种现象在近年市场中实属罕见。

  历经这样的遭遇,与其引进、发行过程有着密切联系。该片由华影天下引进发行,华影天下的主要控股方是华谊兄弟。上映之初,万达院线大幅缩减该片排片数量,尽管事后各方均有不同解释,但华谊兄弟和万达院线的竞争关系不可否认。

  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行院线制,截至2016年,全国已有59家院线,但布局不均、两极分化现象不容忽视:万达、大地、横店、上影、中影等大型院线能够左右甚至主导排片市场,而一些中小院线只能在夹缝中求生。一部电影的排片往往掌握在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强势院线手中。为迎合更多观影消费人群偏好,争取更高利润,大型院线倾向于为迎合主流消费群体口味的商业电影排场,一些中小成本电影或艺术电影难以获得较高排片率。目前,万达成为业内巨擘,截至2016年年底,万达院线拥有影院数401家、银幕总量3564块,全年票房收入76亿元,占国内市场的16.7%,在所有院线中票房收入排名第一,在排片领域拥有重要话语权。

  《摔跤吧!爸爸》所经历的,并不是第一次排片“事故”。2016年,冯小刚作品《我不是潘金莲》上映时,由于该片主要出品方为华谊兄弟,万达院线拒绝排片,由此掀起创作者与院线方在网上展开口水大战,一时舆论沸腾。如今,影迷不禁感叹:幸亏《摔跤吧!爸爸》品质过硬,凭出色功力打动观众,迎来票房丰收。无奈之下,万达只能提高排片,5月11日增至10.7%。

  在国内观影市场中,像《摔跤吧!爸爸》这种作品并不多见,高水平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或艺术影片凤毛麟角,院线一旦打压,影片票房便岌岌可危。

  业内不禁有人发出这种声音:难道影片命运不是由其本身质量,而是由院线排片决定?

  排片垄断影响优秀电影发展

  的确,决定影片排片率的权力,依然掌控在院线手中。《摔跤吧!爸爸》上映之初,万达院线也进行了排场。只不过排片率只有3%,而且全是160元的VIP厅。对于一个市场价在40元左右的2D影片来说,这种安排明显是有意为之。

  有时,院线排片不仅仅依靠影片素质,能否成功排片,是多方面“功夫”起作用。

  2016年,年过六旬的知名电影发行人方励为电影《百鸟朝凤》“下跪求排片”,方励的情怀之举让吴天明这部遗作在濒临下线情况下“起死回生”。一位老人下跪求排片,足以说明“排电影”难度堪比“拍电影”,往往电影好“拍”不易“排”。

  影片上映排片,不仅要影片“出身好”、“素质好”,“公关”也要到位。

  从事影片发行工作的业内人士直言,一些电影是靠“拼酒”拼出来的。多年前,国内影院并不多,占据着市场上风,发行人员需携带电影拷贝拜访影院“求放映”。当下,数字拷贝可以直接网络传送,但影外功夫依旧必要。2013年,香港影片《风暴》在公映前,身为主演、监制的刘德华第一次从事发行,他才知道“原来要跟人吃饭的!”他说:“长袖善舞?No!完全不会!”刘德华在饭局上很不自在,认清了自己做不了发行,也不想做发行,为排片要陪片商和院线老板吃饭、喝酒,实在太难受。

  影片创作者希望作品能被更多观众看到,而院线扼守上映权力,供需之间摩擦难以消除。如果仅从观影市场角度进行排片安排,势必影响艺术影片的生存、发展。因此,为艺术影片保留空间是必要之举。

  在美国,影片上映前,会为影片定位,确定影片类型和预估市场收益。由此,不同类型影片进入不同类型院线:大制作商业影片进入商业主流影院,面对青少年消费群体;艺术影片则进入艺术影院,放映独立电影、外国电影及重播经典电影;另外,还设有汽车影院,放映低成本影片。

  院线市场亟待改革

  在国内,院线往往都有其所属影院或影院联盟。在票房收益中,院线收入占比7%,影院占比50%,似乎院线收入比影院少很多。但是,只有院线才有排片资质,没有资质的小影院排片,只能加盟院线。由此,院线下属影院逐渐增多,几大院线拥有众多加盟影院。

  院线掌握排片资源与权力,如何排片,看似是院线自由。但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无法适应所有经济现象,150年前的爱尔兰大饥荒中,英国政府信奉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任由本已歉收的国内粮食继续出口,任由进口商垄断市场,将进口粮食在国内高价出售,造成了死亡数百万人的惨剧。文化产品不会造成真正的“饥荒”,但文化食粮的垄断与配置不均,会造成精神“饥饿”。高票房影片并不意味着健康的思想境界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不一定体现高水平的电影艺术。传递正向价值观、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电影,往往不是院线的摇钱树。所以,任由院线控制资源,一些高水平影片或许永无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