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超:要让“叫好”的影视作品更“叫座”

  新媒体时代,一部新推出的影视作品想获得高关注度,既要会制造话题,也要会“蹭热点”。今年的良心电视剧《白鹿原》在这两方面都做了尝试,可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出于被动,都给人效果不佳的感觉。

  电视剧《白鹿原》因为话题性而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是因为“才播出了一天就临时中断播出”,这个话题没持续太久,未能在自媒体圈掀起太大波澜;《白鹿原》最近还蹭到了“热点”,那就是同期播出的电视剧《欢乐颂2》,可相比《欢乐颂2》火爆的收视率,《白鹿原》叫好不叫座的苍凉进一步凸显。

  数据显示,6月6日、7日,《欢乐颂2》的收视率是《白鹿原》收视率的1.7倍。而权威的评分网站上,《欢乐颂2》5.1分,《白鹿原》9.0分。两极分化明显,一部作品叫好不叫座,一部作品叫座不叫好。

  其实不光是在中国,即便是世界范围内,实在是有太多叫好不叫座,让影视工作者“心伤”的作品了。今年优秀的奥斯卡电影《月光男孩》《海边的曼彻斯特》,国产口碑电影《八月》《百鸟朝凤》《山河故人》等都是收获业界一致好评的优秀作品,但是在业界一面“叫好”的同时,这些优秀作品的关注热度却迟迟无法走高,投资回报率也令人遗憾。那么,这些优秀而深刻的作品还要不要做?会不会有更多人要转向“赚快钱”的话题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中去了呢?

  答案要一分为二的看。影视作品的创作有其特殊性,尤其是深刻的电影题材,其产生的影响和关注度都是有明显滞后性的。看到这个问题后,不应一味地鞭挞高收视率作品的通俗性和话题性,应该辩证地看待其优劣。

  《欢乐颂2》在专业制作上或许远不及《白鹿原》,但是若从创作初衷来分析,就能看出两部作品锁定的受众各不相同,《白鹿原》对准的是中老年观众,《欢乐颂2》则依靠电视剧角色迥异的爱情观、生活观,利用接近性这一法宝,牢牢抓住年轻观众的心。因为年轻人正在经历职场挣扎,也在求索爱情、经营家庭中遭遇困境,所以对《欢乐颂2》有天然的亲近感。

  《欢乐颂2》的目的就是制造话题,用多种手段去提高收视率。而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欢乐颂2》多少还是迎合了“颜值即正义”的大众要求,在服装设计中,在演员选择上,《欢乐颂2》相比《白鹿原》,有太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其画面好看,观赏过程赏心悦目,代入感极强,观众自然而然地容易被《欢乐颂2》所吸引。

  《白鹿原》是一部好作品,但是考虑到人们生活节奏在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无法长时间地对一个作品保持高关注度,也就导致了《白鹿原》此时此刻的叫好不叫座。客观来说,人们更熟悉《欢乐颂2》的叙事节奏和叙事方法,那就是无论何时插入剧情,都可以迅速进入状态,自然而然地随着剧情铺展来和电视剧中的男女主角进行“对话”,为剧中人物角色的遭遇和经历哭和笑,仿佛这一切都是自己此时此刻正在经历的。

  而《白鹿原》讲的不是现代故事,它更多的指向是我们的乡愁,是我们乡土文化的一种精心呈现,在《白鹿原》中,我们完成了对北方文化的近距离观察。我们看《白鹿原》更多的是先学习再感受,其周期更长,不像《欢乐颂2》那样,即便不用观看,也会被朋友圈、各式媒体的狂轰滥炸而影响,从那些相关的评论和新闻中了解《欢乐颂2》的大概剧情,为一个个贴上标签的剧中人物所吸引。

  《白鹿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作品,它的“红火”和高关注度会滞后,但是一定不会不到来。生活中既需要像《欢乐颂2》这种让人们身心得到放松的轻喜剧,它伴随一些人性思考,同时又和社会公共议题密切相关,为我们观察他人生活、叩问自己内心提供了出口。同时,我们也应当感谢和庆幸我们有《白鹿原》这样深刻的作品存在。无论市场环境如何改变,我们都盼望都有那么一群坚持梦想、努力做好电影专业的人继续存在,继续发光发热。

  学过传播学的人都知道,有的人创造“受众想要的东西”,有的人精心准备“受众应该知道的东西”,两者目前看来还无法完全融合,但是若不坚持做“受众应该知道的东西”,那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只会越来越少,肤浅很有可能成为影视创作唯一的标签,那多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