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民间游戏

  你还记得小时候玩过的那些游戏吗?放风筝、荡秋千、捉迷藏……这些民间游戏,成为孩子们美好生活的源泉,并沉淀成温暖而深刻的记忆。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很多中国传统民间游戏已消失在高楼大厦之间,那些老游戏正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湖南文艺出版社用了5年时间,和几十名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的专家一起,全面打捞史料,以百科全书的模式详细阐述了2000余种民间游戏的产生背景、规则或玩法、历史沿流等,最终出版了一套《中国民间游戏总汇》。

  中国民间游戏的产生,和很多事物都有关联。《中国民间游戏总汇》主编、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民俗学博士林继富认为,民间游戏起源于生产活动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目前民间流行的游戏来看,有些民间游戏确实与生产劳动之间存在联系

  如“竹竿马”游戏与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中骑马狩猎、骑马迁徙的生活场景之间有所联系,“荡秋千”游戏与山地民族采集野果、躲避野兽袭击等生活之间有所联系。在湖南、广西等地,有一种“独木滑水”的竞技活动。比赛时,参加者每人脚下踩一根长约两三丈长的原木,手持一根竹竿,顺着急湍流水滑行。比赛结果以不搁浅、不触礁、人不落水、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这一游戏记录了远古先民渔猎生活时的情景。

  再如赛牦牛、赛骆驼、斗牛、斗羊、斗鸡等民间游戏,与家畜、家禽的驯化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某种渊源。流行于江南地区的“摇快船”与蚕桑农事活动有联系。养蚕时,河道里行船,历来有让运桑叶船先通过的习俗。一旦缺少桑叶,人们往往外出数十里买桑叶赶着往回运,这就要求摇船的速度越快越好,而这种行船劳动逐渐演变成名为“摇快船”的娱乐活动。

  此外,民间游戏也来源于社会习俗,如跳绳、踢毽子等游戏,比较适合在寒冷的冬季进行。有些游戏形式必须依靠一定季节中的自然条件才能进行活动,如放风筝,没有风力不行,风力太大也不行,因此,放风筝一般都是在微风轻拂的春秋之季进行。此外,如耍花灯、猜灯谜、赛龙舟等,也只能在相应的节日时间里才能进行。

  民间游戏还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紧密关系。比如“拽石”是流行于福建宁海一带的季节性游戏活动,在每年中秋之夜举行。游戏者用绳索绑上一块块大石头,在街头巷尾往返不停地拖拽着游戏取乐。

  相传这个游戏与戚继光有关。传说有一年,戚继光率军到福建海宁,得知海上倭寇防守严密,便决定智取。这一年的中秋之夜,戚家军和当地民众手执火把,把大街小巷照得如同白昼,青壮年赤膊用渔船上的缆绳绑着一块块大石头在街上来回拖着,发出隆隆声响。盘踞在海上各岛屿的倭寇得知城里的军民正在欢度中秋节,也跟着饮酒过起节来。当倭寇烂醉如泥时,戚家军便兵分几路奇袭岛上的倭寇,大获全胜。自此后,每年中秋节的晚上,城内外的民众便以“拽石”纪念戚继光,最终演变成具有极强娱乐色彩的季节性民间游戏。

  “抢救民间游戏,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再看到这些游戏时不会一脸茫然。这些民族的记忆、传统文化的记忆、祖祖辈辈共同的生活记忆,应该由他们一代代传承下去,当然,应该传承的,还有童年那份发自内心的、无忧无虑的快乐……”

  林继富认为,民间游戏行为是在传承文化,但是所有的游戏者在承继民间游戏文化的过程中,又改变着文化,随着一代代游戏者留在文化中的印记,民间游戏文化在不断积累中丰富,在持续传承中创新。

  比如两宋时期的“鞭陀螺”,作为民间游戏流行十分广泛,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鞭陀螺”则附加上了时代色彩,“鞭陀螺”被称为“抽汉奸”。目前,“鞭陀螺”仍然是民众喜欢的民间游戏之一,尤其是少年儿童。

  不过,“鞭陀螺”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陀螺”的样式日益多样化,并且陀螺在旋转的时候有了音乐的伴奏,有色彩、光电等。

  然而,很多老游戏如今已经被孩子们抛弃了。没有了群居的大杂院,民间游戏失去了开展的场所;没有鸡犬相闻的邻里,民间游戏失去了广大的参与者;没有嬉戏打闹的景象,民间游戏失去了原有的乐趣和童趣。

  现代化的生活和城镇化的居住方式挤压着传统民间游戏的生存空间,一些传统的民间游戏正在逐渐消失。

  “抢救民间游戏,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再看到这些游戏时不会一脸茫然。这些民族的记忆、传统文化的记忆、祖祖辈辈共同的生活记忆,应该由他们一代代传承下去,当然,应该传承的,还有童年那份发自内心的、无忧无虑的快乐……”林继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