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2014年,《白日焰火》斩获第64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4年后,也就是2018年,导演刁亦男携手《白日焰火》的主创,开始筹备《南方车站的聚会》。2019年《南方车站的聚会》获得第7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当届金棕榈由《寄生虫》摘得。

《白日焰火》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东北,我们在角色对话时口中吐出的"哈气",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寒意。体会过中国最"冷"的剧组,这一次将故事带到了中国南方,述说暑气中的人间故事。由"寒意"到"汗意",不同的故事结构,相同的影人初衷。

不少观众,观看完电影纪录片《夜光》之后,表示"居然看哭了"。的确,《南方车站的聚会》的电影在一种压抑、纠结、挣扎的气氛中探讨着复杂人性及生命平等的终极话题,将观众带入更深层地理性思考。而纪录片以一个第三方视角剖析了电影从内容建构、主创磨合、主题展现等等各个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一部深刻电影背后的艰辛故事。如果说电影本身将观众带入了理性空间,那么幕后纪录片则将观众带回感性世界。

原来,电影从来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以现实世界的故事为基底,提升类型片的质感及情感共鸣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南方车站的聚会》构思来源于2014年一则真实的新闻事件,以此为基底,刁亦男开始了剧本创作。罪犯潜逃、高额赏金、警匪智斗、人性考验、爱恨取舍等等诸多情节内容及情感矛盾都成为了这部类型片故事的底色。

影片讲述了在武汉的城市暗角中,一个"盗车"团伙在个人恩怨激化之后牵扯出悲惨命案,盗车贼周泽农(胡歌饰)在被追杀逃亡的雨夜误杀执勤交警,成为了通缉犯。警方悬赏30万缉拿周泽农。周泽农在生命最后挣扎的日子里,结识刘爱爱(桂纶镁饰),试图制造"举报"骗局,将悬赏金留给家人。最终周泽农被警方击毙,警察(廖凡)识破骗局。

在警匪追逐的过程中,电影引导观众关于生命、尊严、人性、爱情等诸多思考。怎么利用三天的时间,展现一个人生命的最后几十个小时内各种心理挣扎和人性本质,这是刁亦男及整个剧组思考的核心问题。2018年3月25日,剧组召开第一次筹备会,从此开启150余天拍摄创作。

空间的真实质感带动情节走向,感受有限空间下的无限张力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电影的英文名是Wild Goose Lake(野鹅湖),电影中矛盾激化的地点也是这里。电影中主角升华情感的地方在湖面上,而"湖"更是桂纶镁饰演的陪泳女赖以生存的地方。所以,"湖"的选取尤为重要。

电影中的重头戏,胡哥与桂纶镁饰演的周泽农和刘爱爱在湖面上亦真亦假的情感表达。男女泛舟于湖面,来自现实世界中的底层小人物,他们那一刻抽离了人世间所有的起伏动荡,渴望逃避现实和必须面对现实的博弈中,释放接近死亡边缘处的内心欲望,表达现实世界里近乎盲目甚至遗忘的内在情感。

电影需要一片特殊的湖面,湖面本身周边需要远离城市灯光,但又需要接受电影的光影设计。它既要"野",又要"静"。武汉是百湖之城,剧组选景的巨大工作量可想而知。

最终,在剧组的"全城搜索"式努力下,最终选择了一片适合的湖面。对着选定好的湖面,导演及剧组便已经开始安排虚实景象的搭配,以及剧情情节的安排。导演刁亦男表示,他希望这部电影以空间为基础,而非以演技为基础。演员被丢进这样的实际空间下,寻找角色的情感,从"可知"到"未知"发掘内在情感的张力。

演员塑造角色,角色成就演员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2018年2月24日,桂纶镁进组。为了更贴近角色,桂纶镁认真学习武汉方言,后来她在影片中的表现,着实令人惊讶,武汉话说得那叫一个"地道"。相较于《白日焰火》中的洗衣女吴志珍,配合方言演出的桂纶镁,更加能够与角色合二为一。

《白日焰火》中的桂纶镁演绎的是压抑克制,深藏诸多秘密的身世悲惨的美女杀手,但是在东北的场景环境下,一个深处底层的小人物,一口普通话难免让人觉得偶尔跳戏。如果说桂纶镁在《白日焰火》中演绎的人物仍然带着"女神"般主角光环,那么《南方车站的聚会》中,操着一口方言的桂纶镁,俨然就是那个驼背堕落、泼辣强悍、懂得周旋示弱、身处于城市暗角的"陪泳女"刘爱爱。

演员塑造角色,角色也成就演员。于我而言,《南方车站的聚会》中桂纶镁的视觉惊艳带来的印象反差,甚至超过了胡歌与廖凡。打破《白日焰火》的形象美感之后的桂纶镁,成为了扎根在武汉土壤上的倔强"蔷薇"刘爱爱,而这里的刘爱爱谁会说她不美呢。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胡歌与桂纶镁同样,也面临着方言学习的压力。一开始,导演宽慰他"不需要你说特别标准的普通话,也不需要演地道的武汉人,能让人看出来是湖北的就行了"。后来,导演看到大家都在认真融入武汉的环境,他对胡歌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我看大家都是武汉话,所以我对你的要求也要提高了,你必须要以标准武汉话来要求自己"。就这样,胡歌、桂纶镁在方言的代入下,演绎出了挣扎在底层中的近乎真实的小人物形象。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泥泞中的周泽农,亦是胡歌的突破。胡歌自己表示"不希望表演停留在演的阶段"。胡歌对于自己一开始进入角色并不满意,逐渐地在拍摄"小偷"地下开会的过程中,慢慢找到了"周泽农"。很显然,刚刚开拍时,胡歌并没有很完美地进入角色。直到拍摄雨夜中枪逃生的重头戏时,胡歌终于找到了周泽农。

那场戏拍摄一场艰辛,5月凌晨,人工造雨,湿气极大,胡歌以及其他演员都经受着低温淋雨的考验。而胡歌面临的考验不止于此,被水浇淋过的泥坝湿滑无比。

胡歌第一次实拍,凌晨三点,现场温度13度,他拼尽全身力气也爬不到顶端,甚至还把鞋子落到了坭坑里。为了让胡歌能够借力,道具组在泥坝上埋进木钉,胡歌第二次实拍,已经接近凌晨四点,为了不让鞋子再次脱落,胡歌请剧组用胶带将鞋子绑在脚上,而这会使得脚底更滑,增加攀爬的难度。胡歌却说"右脚的鞋子不能掉,后面还有很重要的戏要接上"。爬到第三次的时候,胡歌的体力几乎耗尽。但是精益求精,为了体现角色中枪逃生的艰难状态,他还是配合导演多次尝试。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终于在凌晨四点半,第五次实拍的时候,达到了最佳效果。那一刻似乎挣扎的已经不是演员胡歌,就是那个刚刚目睹同伴惨死,自己被仇家追杀灭口,泥泞中挣扎逃生的周泽农。周泽农没有这么多次机会,他只有一次生命,只能使劲儿爬。经历这个场景的拍摄,胡歌找到了那个垂死挣扎的周泽农。胡歌说"我在自己体力达到极限的时候,我忘记了自己",而那个时候,胡歌就是周泽农。

除了主演,剧中的其他主要角色,有地方话剧院演员、北漂、快递员、艺校学生等等。大量的群众演员,增加了整部影片的现实质感,演员们在亦真亦幻的剧情推演下,塑造着角色,也完满着自己。

导演的"出世"与"入世":独立导演在商业环境下的平衡与取舍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胡歌回忆,全剧组第一次围读剧本用了2小时,结束之后,他看到了导演刁亦男脸颊上淌下两行热泪。

整部影片,涉及场景80处,群演3000多人。《南方车站的聚会》虽然对于刁亦男来讲,是一部作者型电影,但是在这里,他突破了独立导演习惯深陷的"一人核心"的束缚,调配了场景、群演,同时耐心、虚心接受摄影、特效的建议。他是一个在"出世"与"入世"间游走的智者,不执拗但又有坚持。

  • 细节及特定场景的安排,体现导演的艺术审美和精神追求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导演关心每一处细节,包括雨夜特道组喷洒的水,是井水还是自来水都要关注到。在拍摄胡歌雨夜逃生的剧情时,导演考虑到井水太凉,演员被淋到很容易生病,最后特道组使用了室内自来人。而在拍摄当天,凌晨雨夜下,导演拍了拍胡歌的肩膀,说"交给你了,没法和你细说(那种感觉)"。他给予演员更多的信任,同时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场面气氛、剧本设定已经安排妥善,演员走进角色后,便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周泽农潜逃期间,只能自己捆绑绷带。导演专门为这个角色安排了这一专属场景。胡歌在昏暗的屋内捆绑绷带,仿佛在黑暗中舞蹈,孤独的生命在狭小空间里展现着自己求生又绝望的心境。求生是为了骗取赏金,绝望是因为计划成功之时便是自己希望终结之日。

刁亦男指出"更希望演员提供肢体表演,而不是心理表演,肢体能够更加纯粹,通过避实就虚,以写意的方法,让人获得某种举手投足间的意境之美"姿态的极限能够在不经意间提供出超验的效果,脱离于剧本的束缚,独立展现戏剧的魅力。

  • 艺术和现实之间取舍,体现导演乐观豁达的心态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独立导演再如何"料理"自己的作品,终究还是要面对投资方的成本控制,关键时刻还是要识时务地有所取舍。一味地放任自己,那么对整个剧组及投资人都是不负责的,刁亦男是通透的。

拍摄海边镜头时,迫于天气压力,导演放弃了顺序拍摄,改为跳拍。晴天的时候拍哪些镜头;阴天的时候拍哪些镜头,进行统筹安排。全剧组的演职人员及制片方,不可能都静候海边优哉游哉地顺序拍摄,那样的人工及资金成本都会明显提高。刁亦男在这时,做出了应有的让步,并配合摄像组分组完成海边镜头拍摄。

整个剧组,在拍摄阶段,不到280个人,跨越150天拍摄,近80场场景转场,极少有商业片有这样的体量,导演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导演自己却十分乐观豁达"电影的好处是,你想要的保留下来的,都会留下的"。

特道组:逼真场景的缔造者,每一次尝试都为接近"真实"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为了展现隧道交通事故的真实景象,特道组在实拍前37天开始测试。制作一比一的道具人,将摩托车进行改装,实现遥控控制。测试的过程并不顺利,为了让道具人能够与实际效果达成一致,特道组反复修改方案、修改机械程序。导演宽慰他们,用工业CG技术或者武行代替,也是完全可控的,但是为了能够呈现接近真实的观感和震撼的视觉冲击,剧组还是决定优先尝试使用"道具人"拍摄的方案。

第一晚实拍并不顺利,剧组一遍遍核对真人镜头的车速,力图让道具的速度与剧中真人能够顺利衔接。经历数次尝试,直到凌晨3点,由于道具人的摩托车无法直线行驶,特道组只能败兴而归。两天后,特道组制作出了130米的特殊轨道,终于完成了这一重要场景的拍摄。这一 场景,在电影中呈现的效果也十分震撼。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另一处重要场景,胡歌饰演的周泽农中枪后落入水沟,为了躲避对手的子弹,在深夜的泥坝中向上攀爬。特道组利用挖掘机在堤坝上制作出了一个70度左右的斜坡,既要配合拍摄角度,又要保证胡歌能够从底部攀爬上来。

面对导演的要求,特道组都会想尽办法实现,力求达到最逼真的影像效果。正是有了特道组的无数次尝试、调整,才有了影片中一幕幕真实入心的场景。

摄像组:光影调度中展现影片的诗意美感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南方车站的聚会》光影调度出的美感,似乎让我看到了王家卫《阿飞正传》中的那份乖戾气氛以及《春光乍泄》中的浪漫情调。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车站是聚散逃离,命运的中转站。"每个人对车站都有自己的空间记忆,配合雨夜的浪漫气氛,影片便以雨夜车站作为全片的开场。摄像指导利用了数以千计的镜头,组织调度各类镜头,力图达到理想效果。交错的特写与长镜头下,周泽农与刘爱爱你躲我藏、暗中较量。有调度的长镜头加之分切的留白,激发观众对剧情的兴趣,参与到推理过程中,利用开放式的观感体验,最大限度提升了电影质感,并有效组织情绪。

浪漫的意境,除了周泽农与刘爱爱深夜湖面泛舟的剧情,在我看来另外一处更加直击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周泽农决定相信刘爱爱,让她代替妻子来举报自己,骗取警方赏金,把这笔钱留给家里,算是自己人生留给家人的最后一点念想。周泽农和刘爱爱来到盘山公路旁,远远望去,点点车灯连接起来,好像一条蜿蜒的纽带,好像一条流动的银河,好像一群灵动的精灵。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周围是深不见底的黑夜,仿佛周泽农再也看不到光的人生,远方那烟火气息的光亮携带着自由的灵魂奔向生的方向。身旁的刘爱爱,从事着一份见不得光的职业,遭受着世人批判的眼光,承受着生存的沉重压力。她这比周泽农好不到哪里去的人生,爱情似乎是件奢侈的事情。但是面对周泽农,也许是出于疼惜,或是理解,她至少在那一刻,在面对不属于他们的光明中,她对他产生了爱情。这份爱对刘爱爱来讲是奢侈的,对周泽农更是。刘爱爱问周泽农"你没想过跑吗",周泽农沉思"往哪里跑"。周泽农在未知结果的计划中已经看到了自己已知的宿命,他没想过逃,杀人偿命是自己罪有应得,现在能想的只有做什么可以弥补对家人的亏欠,实现一定程度对自我的救赎。这一处光影调度浪漫非常,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更加深了两个底层人物挣扎的命运底色。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借助偶然之美感,展现必然之情景。吃面时,周泽农的生命最后一刻。逃亡数日,周泽农没有好好吃上一顿饭,终于要走向自由的终结,最后一餐,仿佛是他生而为人最后的仪式感。分次拍摄中,胡歌一碗碗吃下去,带着周泽农最后一丝的力气,吞噬着所有的悔恨、难过、恐惧、绝望,甚至是误杀悲剧造成的委屈,眼泪落下,像是对命运的无声呐喊。恰恰是眼泪落下的那一刻,片场下起了小雨。有时候,电影还需要一点点天时地利的配合,这份默契好似老天爷对好电影的奖赏,而幸运往往是为努力的人们准备的。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全片最后一个镜头,是本该杀青的胡歌主动要求配合完成的。雨伞杀人的情节,在特道组研制的道具雨伞和胡歌的情感配合下,表现出了一种类型片特有的暴力美学意境。在一股张力的释放下,《南方车站的聚会》正式杀青。

杀青后,胡歌给导演发信息,"每部戏都特别在意自己的最后一个镜头,我很喜欢这幅在血雾中绽放的奇异景象,我解读为不破不立。"

关于"好电影"的三点反思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戛纳电影节,导演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电影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困境,通过冒险、牺牲、抵抗获得尊严和自由,指引生活的动力。(电影)不会特意设定主题,给观众先入为主的中心思想。把事实有机罗列,让观众获得属于每个人的体验"。

电影的纪录片名为《夜光》,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和《白日焰火》"暗明"之间的一种呼应。《夜光》好似《南方车站的聚会》的番外,讲述了每个主创与角色之间的迷人故事。

类型片电影我们也不陌生,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独立导演在原创剧本的创作上大放异彩。《南方周末的聚会》的成功也好,或者《夜光》的动人之处也罢,这份诚意之作和真实的记录让我们看到了一份电影人的诚意。什么样的电影,才能称得上成功的电影,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但是,大家都会有共同的观点,即诚意和用心。

  • 不是"唯利是图",而是"勿忘初心"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近年来,商业电影不乏一些令人失望的作品,比如某些真人秀的综艺节目,拼接剪辑之后搬上 荧幕,美其名曰"大电影",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无非是在大块屏幕上看综艺。无论是拍摄手法、镜头语言、美感意境抑或是剧本设计,都很难称之为合格意义上的"电影",而这些作品却成为商业化的成品出现在了电影院,其诚意还不如"爆米花"电影,此时的电影初心便难觅踪迹。

  • 不是"简单搬运",而是"内容为王"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近年来,诸多改编、翻拍电影登上荧幕。商业电影环境下,很多电影人似乎更看重出品的"效率",借助原著小说或者经典系列积累的粉丝和影响,借一把IP东风,力图实现作品迅速变现、投资快速回款。但是,这样的快速整合,是否能够满足观众对于原著作品或者对于经典系列的期待。

的确,现在很多改编影视剧在网络平台吸粉众多,但是在电影市场中,受众更加广泛、接受的考验也更多,大家对电影的要求明显会高于网剧。这也就很好说明,大家对某些网剧给予高评价时,往往会说"质量堪比电影"。从根本上看,"电影"在观众心中处于极高的地位,那么也就对电影心存更多期待、更高要求。如果,一部电影仅仅是简单改编剧本、调整些剧情,敷衍的不仅是电影作品本身,更辜负了观众对于电影的纯粹热爱。

因此,优质的原创剧本依然是市场所需要的,同时也是必须的。故事饱满、逻辑自恰、人物立体、节奏明快等等,都是一个好故事所离不开的要素,好故事才能打动人心,才能达到情感共鸣,才能探寻灵魂深处的某些答案,而这些是单纯贩卖"情怀"或者随意炒作翻拍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诚然,原创剧本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时间,甚至中间还会遇到各种制作困难和资金压力,但是唯有不断为电影市场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保持住大众对电影的热爱,并保持住无数电影人对艺术的本真初衷。

  • 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凝心聚力"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电影艺术是糅合视觉、听觉语言,在时间、空间中展现张力的伟大艺术。一个好电影的形成永远不是一个人"功劳",而是集众人之力而成的"精华"。

台湾导演钮承泽曾经因为自己的私心,故意在电影中加戏、改戏,曾经要求编剧在电影《爱》中增加了自己与舒淇的一段床戏,而这与剧情并无太大关联。2009年执导的《艋舺》大获好评,阮经天凭借此片获得金马奖影帝,钮承泽竟因为阮经天在致谢时没有将他放在第一位而大发雷霆。阮经天解释当时是因为紧张而语无伦次,将导演放在最后一个"压轴"感谢表示对他的尊重,而钮承泽多年后还是心存芥蒂。后来钮承泽本人因为吸毒、性侵等诸多劣迹,彻底断送自己的事业。

无论是导演也好,或者是巨星也罢,任何人都不可能"单打独斗"完成一部电影的拍摄,也不应该为了一己私欲利用自己的权威身份,超越底线去提出过分的要求。一部好电影的呈现,离不开导演、演员、编剧、摄像、后期、道具等等诸多人员的"凝心聚力",唯有各司其职并潜心创作,才能真正表达电影艺术的魅力,这份赤诚也会水到渠成般得到观众应有的反馈。

结语

《南方车站的聚会》纪录片:电影,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

 

《寄生虫》可谓是2019年度亚洲电影的最大赢家,不仅斩获2020年奥斯卡多项大奖,更是将2019年金棕榈大奖收获囊中。《南方车站的聚会》同为第7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入围电影,我国本土电影的反响及质感也并不逊色。《南方车站的聚会》更是进一步提升了关于中国类型片的质量,深耕内容本身、潜心艺术创作、探讨生命本真、辩证人性思考。电影,从来不是谁的"独角戏",她不是一人狂欢,而是众人盛宴,这"众人"之中有你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