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的《横山家之味》中,蕴含着“家世界”的哲思

《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多被翻译为《步履不停》,但更让我心动的是另一译法《横山家之味》。“家之味”让我立刻感到了电影的温度,充满生活的烟火气,正是此部电影最大的魅力。

说起家的味道,我们最先想到的无疑是妈妈饭菜的香味,那是我们从小熟悉又怀念的家之味。如果说每个家庭都有特殊的味道,那么饮食的独特是一个家庭的“符号”。

影片中横山家之味,就聚焦在餐桌和厨房,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和悬念,但在朴实平凡的生活琐事中却充满微妙,饮食和其空间载体成为一家人聚散、对立、和解的关键。

饮食,是阐释家庭伦理美学最直观的方式,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和偏好,其中描绘的却是家庭与生命的无常,让观众感觉就像自己的日常,体味导演对家庭生活和人生的哲思。

这部影片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巅峰之作,豆瓣评分8.8。诗意的创作风格背后饱含丰厚的人生哲理,也是导演向日本传统家庭伦理致敬的力作。

今天这篇文章,怡非就从食物、厨房和餐厅、母亲角色等意象符号作为单位,探讨日本家庭伦理关系,来看日本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日三餐的《横山家之味》中,蕴含着“家世界”的哲思

 

01、美食是家人聚散的汇合点,是生命的另一种诠释

影片“先声夺人”,既看不到人物出场,也看不见字幕,但横山家的氛围却立刻营造了出来:切酸菜的清脆响声、洗菜的淅淅沥沥、水煮开的沸腾声、倒薯泥的碰撞声,混着豆子在筐中滚动声。

这些声音普通又耳熟,是每个家庭最日常的存在。但食物的声音构成独特的叙事空间,使观众形成视觉联想,视觉与听觉对位,画面与声音的空间符号剪接呈现“家”的想象空间,观众立刻在脑海中有了家的真实具象。

食物虽然是每个不同家庭生活中最平凡的存在,但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具有无以伦比的凝聚力。影片中,也是以一日三餐的饮食来表达、传递、影射整部电影“生活流”的基调。

一日三餐的《横山家之味》中,蕴含着“家世界”的哲思

 

横山家短暂的两天一夜,每天普通的一日三餐,但却处处充满仪式感

特别是制作横山家母亲引以为傲的“玉米天妇罗”时,次子良多携带自己的小家和女儿千奈美一家各自分工有序,每个人关系的亲疏和在家中的地位随之体现

家庭美食的准备程序分工严密且程序完整。良多教继子小墩剥玉米,千奈美拌粉浆,良多妻子辅助,最后母亲下锅油炸。“滋滋”的香喷喷油炸声,吸引父亲闻声而来,一家人聚在餐桌前完成用餐。

这原本是生者一日三餐的日常,中心主题却离不开逝者。因为,最爱吃这道“玉米天妇罗”的是已逝的长子。

长子忌日这天准备的食物与对他的思念互为镜像,家里每个人都像良多一样惦记着“这是大哥最爱吃的”,每个人的味蕾在记忆的味道中转为对纯平的缅怀。

死亡的主题渗透到家庭中每一个味蕾对天妇罗的记忆和味觉中,扩散到每个生者的情感流动中。

一日三餐的《横山家之味》中,蕴含着“家世界”的哲思

 

在日本传统家庭观中,长子肩负着继承家业的使命。父亲一直有意栽培长子,对次子良多不闻不问甚至不断否定。长子的逝去使继承家业的重任猝不及防地落到了良多肩上。

良多承受着父亲的质疑和嘲讽,也在自我肯定和否定中徘徊。虽然长子逝去,但在父亲心中仍然比良多强,与逝者的比较和与自己的较劲,让良多在继承家业和寻找自我中徘徊不决。

如何在被破坏的家庭体系中自我修复,对于生者是个巨大考验。整个家庭成员都在死亡的阴影中保持克制和隐忍,积淀了各种家庭矛盾和心理创伤。

家庭的聚餐和团聚企图解开矛盾、抚平创伤,但对于所有的家庭成员来说,却成了无声的集体性缅怀,在最日常饮食中的一口饭、一道美食、一个眼神都成为了怀念的潜台词。

从中可以窥探到,日本家庭传承中的克制和隐忍,表面上的平风浪静是每个人的极度克制,看起来的“和”是出于不得不的善意,家人无法互相抚慰,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共同的无法言说的痛,此时,食物则成为每个人内心诠释的放大者,成为一家人的治愈。

一日三餐的《横山家之味》中,蕴含着“家世界”的哲思

 

02、厨房和餐厅是对立和消解的关键空间,是家庭关系的转折所在

与食物相对立的空间是厨房和餐厅,当一家人分工合作,在厨房共同完成一道美食,再到餐桌一起食用时,餐桌仪式就形成了。

厨房的准备,在餐桌上见到了成果。同样,厨房中情绪的酝酿,也在餐桌上看到了微妙转变。影片中大部分的冲突都汇聚在了餐桌上。

影片中,餐桌和厨房对于横山一家有着不可替代的情感功能,也是整个家庭冲突微妙体现的叙述空间。

长方形餐桌的四个棱角就像这一家四口一样,各有各不可触动的雷区,其中最明显的棱角就是父与子关系的微妙。

一日三餐的《横山家之味》中,蕴含着“家世界”的哲思

 

次子良多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医生,他则是一名绘画修复师,在家中一直不被父亲认可,此次回家,为了面子隐瞒了已经失业的事实。餐桌上父亲说,“你哪知道,工作对男人的重要”。在父亲眼中,良多不是合格的儿子。

父子俩面对面坐在餐桌旁,窗外是明媚的阳光、嬉闹的孩童,而窗内色调阴沉、气氛严肃,日式房屋层层木质门框和阴暗的色调,映射着父子俩人彼此间重重隔阂的内心和难以突破的矛盾。

祖孙三代的隔阂冲突成为饭桌和厨房的博弈,但每个人都极为克制。餐桌和厨房间的推拉门,似乎将感情的若隐若现隐匿其中。推开拉门,厨房和餐桌成为一个空间,食物的味道弥漫开来,充斥着矛盾的消解和记忆的堆积。

一日三餐的《横山家之味》中,蕴含着“家世界”的哲思

 

3良多没有在父亲那里得到认可,但不妨碍他尝试成为一名合格的父亲。教小墩剥玉米,引导继子融入大家庭的生活,填补继子父亲的缺位。良多也在继子面前找到了父亲的尊严和担当。

厨房和餐桌看似场景单一,但在食物每一口的味道中,见证着这个家庭因失去长子带来的系列改变;在熟悉的每一种食物中,也笼罩着死亡与救赎的家庭常态。

餐桌不仅是饮食的场合,也成为了横山一家情感的沉默和禁锢。最激烈的时候,是良多直接在饭桌上驳斥了父亲继承家业的要求。最强烈是时候,是良多阻止父亲让小墩学医的企图。

虽然没有大吵大闹、没有可见的肢体冲突,但其中,一直暗暗流动着次子无法回应父母期望的压力,以及父母丧子的伤痛。

其实,与其说是死亡和家庭的复苏不可兼容,不如说是每个人内心世界的“不可说”,正如良多妻子所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歌曲,永远都是秘密。

一日三餐的《横山家之味》中,蕴含着“家世界”的哲思

 

03、食物中蕴含着日本家庭女性的爱与觉醒,"家世界"秩序的瓦解和重构

“一半是处于愿望,对家庭伦理剧、对社区、对生活在社区一个人死去的母亲、还有对无法如愿生活的主角的后悔和包含断念的爱”——是枝裕和《我再拍电影时思考的事》

“家之味”的硬核担当,一定是每个家庭中的母亲。《横山家之味》毒舌又可爱的母亲是我为人母的理想型,这也是导演是枝以自己母亲为原型塑造的家庭主妇形象,他也凭此片真实细致的家之味叙述了家世界的重构。

影片中的母亲是典型的日本家庭主妇的形象,虽然她没有上过学,但却有着一流的家务手艺,在厨房和餐厅中管理着所有家人的健康与饮食。

女人似乎对厨房有天然的喜爱,给家人精心准备一顿丰盛的美食是对家人的爱的表达,也是家人的核心的凝聚。

母亲:萝卜真是天才。

女儿:那土豆呢?

母亲:土豆要看怎么烧,萝卜可以炖也可以烤,生的都很好吃呢。

女儿:萝卜不能烤吧?

母亲:当然可以的,如果又炖又煮,萝卜就不酸了。然后你再把他们和胡萝卜弄在一起,用芝麻油。你最好写下来,你会忘的。

女儿:不用了,我又不做饭,我丈夫吃快餐长大的,他可以吃任何东西。

正如母亲孜孜不倦地教导女儿一饭一菜一样,一个家庭的文化在其中传承。日本的传统家庭观普遍认为,儿子才是家庭的继承者,要继承祖业,像父亲一样成为顶梁柱。

在我看来,母亲更是牵动家庭的力量核心。母亲对于传承家庭美食的责任感,更像是父亲对于自身职业的固执,一道“玉米天妇罗”就把所有在座的记忆带回“当年”,无形中禁锢了家庭的情感。母亲,看似掌握的是一日三餐,但实际牵动的是家庭的内核,这便是母亲掌控食物的强大力量。

一日三餐的《横山家之味》中,蕴含着“家世界”的哲思

 

“现代日本的家庭,毫无疑问是以母亲,而不是以父亲为中心的,母亲支配着一切”。——《当今日本人》

食物的背后,是传统文化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横山母亲看似是围绕丈夫和儿子打转,一名标准的圣母式的母性,但透过其中我们看到她处理家庭琐碎的智慧。

影片的高潮处,是在晚饭时母亲让良多去播放《蓝色街灯下的横滨》,引出了父亲年轻时出轨的往事。母亲跌入旧时的回忆,轻轻哼唱,父亲默默地吃饭掩饰内心的尴尬。

我们常常在伤心和悲痛中迷失,横山母亲却做到了“与痛共存”。能轻松地哼唱丈夫当年为其他女人唱过的歌,热情地招待儿子用生命救下的陌生人……

云淡风轻中,横山一家也得以解脱和重构。

作为一名普通的母亲,正是她对丈夫和儿子真挚的爱支撑她面对生活的不公,轻易地化解了内心痛楚。也正是因为这份痛,才更需要家人的爱来修复。

导演通过对女性的理解和情感,朴素地讲述了她们生活中的喜乐和哀愁,这在父权意识根深的日本社会,女性的觉醒更加弥足珍贵。

从母亲身上,我更能学到与生活相处的哲学,即便命运不公,仍要心怀大爱,也许,学会释怀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关怀和尊重。

一日三餐的《横山家之味》中,蕴含着“家世界”的哲思

 

总结一下:

电影中,并没有直接刻画死亡过程的镜头,但通过对生者一日三餐日常的聚焦,从生者悲悯的态度让我们看到对生命的关注。

平凡饮食的日常,是“家世界”的亲疏离散和无声言和,生活化的叙述中让我们看到,日本社会家庭女性的智慧和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