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日头条的算法说起

首先声明,这篇文章不是为了黑今日头条

Facebook曾经在2012年做过一次实验,把70万用户分为两组,第一组每天在Facebook上接受到的推送内容以积极、乐观的标题居多,而另一组用户接受到的新闻推送流(News Feed)则以负面、悲观的为主,如此持续一周后,第一组用户在Facebook上的发布的内容偏向乐观积极,而第二组用户则表现出消极、负面。

这能说明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容易受到接收到的信息的影响,所以想到今日头条

当很多优质的媒体切断了和今日头条的合作,且今日头条推出了头条号之后,我删掉了今日头条。因为头条号的内容再也不是我喜欢的内容,而是充斥着各种标题党。

张一鸣在接受财新网采访的时候,提到这种质疑:“历史上精英们一直在试图让大众拥有很高的精神追求,但社会整体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个目标。以前的媒体精英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认为自己特别希望导向的才是特别重要的。但多数人的强烈主张,从历史上看,多数都没有产生多大价值。少数精英追求效率,实现自我认知,他们活在现实中。但大部分人是需要围绕一个东西转的。不管这些东西是宗教、小说、爱情还是今日头条,用户是需要一些沉迷的,我不认为打德州、喝红酒和看八卦、视频有多大区别。”

换言之,张一鸣承认了自己的今日头条的内容,不是服务那些所谓的精英的,或者说,不是服务那种需要看到符合自己价值观标准和层次的用户,所以用技术服务了“大部分人”,而非用媒体的价值导向来服务“大部分人”。

从今日头条的算法说起

回到facebook的实验,今日头条其实正是通过这样的内容不断影响着它的用户,让“大部分用户”越来越沉迷。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张一鸣强调算法的价值,算法在某种“人性”上,会异常的好用。因为这个算法在加速“惰性的惯性”,其中“惰性”是指不需要过多思考,“惯性”指的是在某个维度上的阅读越来越多。因此,很多张一鸣认为所谓的“精英”,或者说站在他对立面的人,才会强调技术也应该普及价值观。这些人可能会认为今日头条影响的用户会越来越极端,而且是负面的极端。这从共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貌似不是件好事。

纵观历史,虽然说是人民推动着历史的进步,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历史是被那些写进教科书的人所引领和主导,然后人民跟着他们在后面拿着粮饷在推着。

所以可能大家都多虑了。因为人的意识层次的不同,由多种因素造成。就如同新生的婴儿,就算家庭教育再糟糕,也不一定就是不法之徒。总会有一天,在某些方面产生了更深更高级的认识,甚至某个层面的觉醒。同理,虽然今日头条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用户的情绪和分享态度,但它不可能完全左右人的成长和成熟,最多加快或者拖慢了这个进程。

所以张一鸣说得对。精英有精英的需求,下里巴人有下里巴人的追求;某些自媒体领袖也说得对,社会需要更多的正能量和价值观引导。而下里巴人会有成为精英的可能,精英也有迟暮的一天。

所以与其讨论今日头条的算法有没有人性或者价值观,不如单纯地把它当成一门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