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杂志的互联网思维(图)

王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在不安的世界安静的活》

 


  王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在不安的世界安静的活》

  2001年,我在一本时尚大刊上读到一篇京城某家新开奢华餐厅的报道(后来入行后才知道,那叫软文),照片之精美、用词之华丽,顿时令我心向往之。那个月末,尚读大二的我,在公车上站了一个半小时从郊县进了市区,揣着两个月生活费摸进这家奢华餐厅的大门,花两小时品了三道菜、一杯鸡尾酒,又赶在末班公车结束前匆匆返校, 最后我躺在6人一间的宿舍里,用还流连在舌尖上的热乎劲儿一一比对杂志上的描写,终于觉得钱花得很值,于是心满意足地酣然睡去。

  2015年元旦后,也就是前两天,这家奢华餐厅原投资人兼行政总厨请我吃饭,自我成功入行时尚杂志后,这十年间对他的几番采访以及数次场面上下的交际,令我们终于成为了朋友。

  这次吃饭,缘于他听到了我就职杂志的一些风吹草动。刚坐下,他就立即问我:“下一步是怎么打算的?”

  “我还是挺喜欢杂志的。”我答。

  “杂志,现在还有人看吗?”

  这个问题再一次问倒我。事实上,无数人都问过这个问题,包括我自己。诚然,杂志,尤其是时尚杂志,看的人越来越少。曾经中国几大刊的刊例表上公布的发行量无不是从60万起跳,多的竟然敢宣称200万,但近几年,渠道越来越容易监测,杂志卖几本,根本容不得谁信口雌黄。更重要的是,直到今天,中国所有时尚杂志里70%的内容还是在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二十年前,国外流行什么、哪个明星最火、什么牌子牛,读者确实要依靠中国时尚杂志的国外版权途径获得教育。而现在每日微博上的热门段子,和国外的社交媒体完全同步,杂志编辑们倒要上微博摘抄内容、寻找选题,一大批KOL(这几年间先后被称为草根红人、博主、大号)的崛起,极少有人再通过时尚杂志去了解当下的世界潮流。

  并且,传统时尚杂志的从业者们渐渐有不少在积极要求被互联网思维,争先恐后用互联网思维武装自己。这一切,始于各家杂志的文本信息全面网络化,标题、导语点缀上了各种新笑点新槽点,内容恨不能全部拆成140字一段;而后,各家杂志的网站、iPad版、APP、微博、公众微信……互联网思维下的各种新花样,时尚杂志们全都在试。

  那么,时尚杂志还剩下些什么?如果真只是一副空壳,何以有些杂志活了100多年越活越壮实,有些公司还在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创刊?把时尚杂志里70%的速读信息统统抛却割舍或者新媒体化,那还剩的30%,恰是时尚杂志的硬核—以艺术审美提炼、以文学要求创作、以手工精致装帧,颇具观赏甚至收藏意义的图片、文章及版式。

  浅显地说,就是你或许每天都在微博和Instagram上看最新街拍、订阅了所有时尚公共微信账号,但你还是会为了一张过目不忘的封面掏钱买下一本时尚杂志。这其中的阅读体验,绝对不是那种看完一篇长达5000多个回复的八卦爆料帖子后,一边狂笑一边点击右上角关闭页面的干爽,而是一种私人的、相对静止的、有真实触感的微小喜悦。

  这社会未来的文化主流一定是娱乐,但总有人要做文以载道的事,总有空间留给严肃思考、总有美的东西不会消亡,那就总有一个活下来的机会留给传统阅读。再经过几轮清洗、几番挣扎、几度坚持,现在的时尚杂志们或许就找到了真正的转型方向—杂志本身,要成为和所售卖的奢侈品一样的奢侈品。不是有价的奢侈,而是阅读的奢侈。

  “那你还是打算继续做时尚杂志吗?”他问。

  “坦白说,再做一本最后又没了我也真是受不了。”我答他,也是坦白说出心中的爱与怕,道理我懂,热血我有,但我到底是不是那个最适合做杂志的人?我最近也很困惑。


  吃完饭,和这哥们告别,路过商场里新开的一家品牌旗舰店。这品牌的总裁我认识,正是这一轮互联网思维、O2O创业的大赢家。只用了两年不到,他就实现了许多奢侈品牌想都不敢想的业绩,甚至挤跑了全国各地许多家高端商场里黄金铺位的入驻品牌,开成了自己的店。我们之前有过几次聊天,总裁说,再用个二三年就上市,然后去收购某家杂志集团。

  我当时听了,满怀崇敬地说:“您这思路真对,品牌结合媒体,才是全面整合。”

  总裁笑了笑,说:“也不尽然,有钱了还是应该做一些有情怀的事。”

  想到这里,我又止不住激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