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最大价值是“收藏历史”

2011北京匡时春拍中的郑板桥画作《竹石兰蕙图》

  2011北京匡时春拍中的郑板桥画作《竹石兰蕙图》

  面对当下虽异常兴盛但龙蛇混杂的书画市场,很多有意收藏的读者朋友却因为种种因素的制约,而有良莠难辨、不知该从何处入手的感觉,不清楚到底怎样的书画作品才值得收藏。更不清楚,书画收藏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美术学博士、著名美术评论家、画家贺万里教授,请他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记者:您好!贺教授,扬州众多的书画爱好者队伍、形形色色的书画展事以及扬州书画拍卖的高成交率都表明了扬州人对书画艺术的喜好。但就书画收藏而言,事实上,很多书画收藏爱好者在收藏时,还是存在一定盲目性的,很多人并不是真正清楚自己所收藏的书画到底具不具备收藏价值,具有怎样的收藏价值,请您就此对我们的读者谈谈吧。

  贺万里:书画收藏首先涉及的就是作品选择问题,其次是收藏的目的。对我们有兴趣收藏的书画家,是收藏其笔会作品好,还是收藏他的精品力作好?前者的价位可能会相对低一点。其实,有意书画收藏的藏友完全可以在艺术家的展览中多花几千元钱,购置艺术家正式创作的精品。

  在我看来,收藏至少存在两个层面上的问题。一是较低层面的,就是仅仅收藏我喜欢的书画家作品,或者是“我朋友”的作品;二是收藏那些仅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书画家作品。

  然而仅仅在这种层面的收藏,并不能保证你的藏品能够达到收藏的最大价值,无论是你收藏的作品所具有的变现和升值潜力,还是你所收藏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如果仅仅在“好”的审美层面上从事收藏,那还很难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收藏的目的。

  例如:从清初到盛清,再到晚清,扬州有许许多多的画家,他们的艺术水平都很高,在“扬州八怪”之后,也就是在扬州美术开始衰落之后,仍然有许多画家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在藏市中,这些画家的作品却难以产生如“扬州八怪”作品那样的升值潜力。

  记者:2011年,北京匡时春拍中的“扬州画派书画专场”,35件“扬州八怪”作品的成交率为100%,成交额高达1.22亿元。而“八怪”之后如“扬州十小”这样的书画家的作品,当下的收藏价值与市场行情又是怎样的?

  贺万里:现在,扬州一些藏家手中仍然有大量如“扬州十小”中魏小眠、史小砚、卜小泉、闵小白、巫小仙等画家的作品。但无论当代拍卖会上拍卖师如何推荐,作品价格往往难以达到理想价位。

  为什么这些画家的作品上不了高价位呢?是他们的作品水平不好吗?非也,他们的精品力作所蕴含的笔墨功夫和表现能力,即使在今天,我们的许多画家也是自叹不如的。是他们的名气不够大吗?亦不尽然。这些画家中的某些人在历史上的某个时候,或者在地方上的名望,可能远远超过今天的一些画家。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书画家的作品也许从审美意义上来说,是较高水平的,但是从美术发展史的意义上看,他们作品中所积淀的历史意味则显得大为逊色,也就是说他们作品中所蕴含着的历史价值太过有限。

  记者:那到底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具有历史意味和较大收藏价值的作品呢?

  贺万里:有许多画家很努力地作画,不教一天闲过,结果画出来的东西却令人失望,或者了无创意,重复因袭;或者文野不名,难登大雅。所以,一个画家的历史眼光和当代视野以及人文和笔墨的修养非常重要,一句话:就是画家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当下和自己。

  同样,对于收藏家来讲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是仅仅凭自己的朋友之情作捧场性的收藏;如果我们不是仅仅局限于“美”的收藏,而是能够在审美价值的收藏认同基础上,再增加上历史价值的认同判断,我们的艺术品收藏,就有可能实现收藏的最大价值。这个价值就是“收藏历史”。

  印象中有一位非常成功的收藏家,那就是林明哲与他领导的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从20世纪80年代,林明哲开始钟情大陆的绘画艺术,开始结识与购藏黄胄、李可染、陆俨少、吴冠中、宋文治、周思聪、谢稚柳、李苦禅、艾轩、刘春华、罗中立、何多苓等艺术家的作品,花费大手笔用于相关画家作品的收藏与推广。要知道,在上世纪的80年代,林明哲开始收藏这些如今我们听起来响当当的艺术家的作品的时候,这些画家许多只是刚刚崭露头角。现在,大家都知道,他的收藏回报之丰厚了。

  如林明哲这样成功的收藏者,向我们展现的不是急功近利的收藏行为,也不是盲目进仓的倒卖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远视野和历史意识的收藏行为。

  记者:那么,作为一位成熟的书画收藏家,首先要对中外美术史是熟悉的;其次,还要具有较高品味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敏锐的历史意识和当代视野?

  贺万里:是的。唯有如此,收藏才能够超越当下的利益、名望、友情和偏见等局限,实现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书画收藏与见证历史意义上的书画投资的统一。

  就此意义而言,我们需要具备的,就是一种收藏眼光。这种眼光的养成,需要的就是对中国美术史的熟识,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现状的认知,对高水平艺术品的审美鉴赏力,以及对当下和未来的中青年艺术家发展潜力的预测和果敢判断的能力。因此我认为,收藏不只是金钱的投资,更是一种眼力的检验与挑战。 记者 吴娟